2009年2月18日 星期三

kith開泊

要不是小西把kith的泊貼上獨媒,我大概會錯過了。

不是第一次聽kith提起他的正念設計想法,泊上只是把想法化成文字。聽到的時候會笑,不是取笑的笑,而是看見美善而笑。

正念設計的想法是好,小的只是擔心,若一直把正念設計與佛法連繫得太深,反而會阻礙了正念設計的傳播和發展。在我看來,正念設計是大勢所趨之事。最近在看the cultural creatives(英2000,中2008)一書,作者二人把美國的文化創意人命名並描畫出來。我認為,這群為數愈來愈多的人,思想的就是「正念」的事。書中展示的畫面是:這些人雖然如同隱形(不見於大眾媒體、政治鬥爭),但他們的想法和行為正影響著整個美國、甚至世界,有一天終究會成為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

順手送上the cultural creatives內的一段文字: ch5, turning green, 頁189-192. 願正念設計得以廣播,造福人間。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15890702/

7 則留言:

小西 提到...

對,我也認為正念是一場社會運動,但他們不一定跑上街頭、議會,但會跑往人心。就此而論,正念才是最radical的。

Tsang Tak Ping 提到...

謝謝你的支持和意見,Marsha.

希望借你的空間,說一點正念設計和佛法的事。我修習和參考的是入世佛法,也就是說,應用到世間的方法。在台灣,慈濟、法鼓山、佛光山、福智等不同的佛教團體有不同的「入世」方法。有的透過出版、有的組織在家居士、有的組織專業義工隊、有的做有機耕種、辦學校、開餐館、咖啡室、服裝店等等,五花八門。其共通點是,簡單地說,他們都有自己的道場,以供僧團修練和弘揚佛法。另外,就是上面說的入世部份了。兩部份既獨立又不分離。入世部份可視為一種方便法門,以利進入佛法,最終達至離苦得樂(真正的快樂,並非世間理解的那種)。我總愛用寶之林作為比喻。從個人的利益出發,若然只求強身健體,那只要學曉一點基本功就是;若然想追求尚武精神,弘揚武術,以利天下,那就要投身拜師,練武為尚,世間事次之。遇到難題就請師傅出山,師傅則以尚武精神作為最高指導原則,並以蓋世的武藝(和逼不得已才出招的無窮忍耐力)服眾。師傅其實是尚武精神的代言人。

也就是說,在待人接物的生活層面,學曉佛法的基本功就夠(但不容易,正如練紥馬),如果要追求佛法的最高境界,普渡眾生,那可以選擇出家(這不等於一廂情願想出家就可以出家)。師傅作為佛法的代言人,身體力行,以佛法為最高指導原則,照顧僧俗兩方。

以佛法作為基礎的正念設計,是處理「待人」和「接物」的實踐方法。這種實踐不能脫離佛法,說的是入世佛法(相對於僧團所修煉的而言)。「待人」的實踐是指對待一切有生命的人、動物、昆蟲和植物的悲心;「接物」的實踐就是「人」以外的所有事物了,例如山石與及人造環境的一切的慈心。原則是要視「人」和「物」如一。這種實踐不能脫離佛法的另一原因是,它是一種方便法門,如前所述,最終希望進入佛法,離苦得樂。

我同意 the cultural creatives 選段的個案令人動容。我也讀了一些類似的例子,如 Tony Fry, Victor Papanek 和 Victor Margolin 他們的主張。這些主張跟正念設計的最根本分別是他們沒有脫離 anthropocentric (Tong Fry語)的價值觀,包括提出這個 terms 的 Fry。這正是人類發展的核心問題所在。他們都是說得多、說得飄亮,但少實踐的。近讀 Fry 的新作 Design Futuring (2009, Oxford:Berg),他引用 Bourdieu 的 habitus 和 relational thinking 概念去闡述 design practice 在結構上改革的可能性與及資本需要引入範式轉移的原因。唉!Bourdieu 在上世紀提出的社會學新概念今天才被一位響譽盛名設計學者引用。但此等概念是佛陀(還是人身時候)數千年前坐在一棵樹下就想到的了。相對起 Fry 十年前的著作 A New Design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to Defuturing,他似乎跟他的友儕一樣,十年來,只樂於鑽營於設計上的修辭 (rhetoric)。他的芝加哥 counterpart, Richard Buchannan 更是精於此道的表表者。似乎,他們都是一方面咬牙切齒地目擊世界的浸淪,一方面享受著設計學者的名譽。這些書多讀總是有益的,但對實踐沒有幫助。

說多了。職業病。請諒。

曾德平

小鬼 提到...

回小西:

yeah! social movement! 我喜歡這樣的social movement :-)

回kith:

不會說多了啦~ 有你這樣仔細的解釋多好呀!

我同意anthropocentric的確是一個問題。我記得讀過nigel whiteley對victor papanek的批評(文章不在手邊,忘了是不是這個:Steven Miles. ‘Design for Life or Consumption Designed?’ pp 36-51, from Consumerism as a Way of Life. London: Sage. 1998.)。而好心如bxxx shop之類的店子也不過是先consumerism後green…正念或者真的會是出路(範式轉移)。但人真的可以完全不anthropocentric嗎?很極端的想,人的視界始終有限,也很劣根(這是我作為基督徒的想法,或者你不同意),正念會不會有天又演成為另一個自以為是…我當然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我認為今天就有需要承認這些limitations,這樣才能看的更真。舉個例,上次到梁寶家見識了仁里的牙膏,這是很好的產品呀,但也依然是用牙膏筒來盛的。我聽母親說,從前牙膏筒是有人回收的。但現在都沒有了,可能到最後都到垃圾桶去。用牙膏筒來盛牙膏,為的不就是人的方便?也有anthropocentric的成分呀。我所指的就是這些limitations.

再說「正念設計與佛法連繫或會阻礙了正念設計的傳播和發展」。嗯…我想的好簡單。設計是世俗的,而佛法多少都是宗教的(我知道佛學可以不是宗教,但要解釋不是又多了波折嗎),而不同宗教信仰,多少會互相排斥的(我也知道不一定,但解釋又是一重波折)。又舉例,假如我在耶穌的教導中悟出一個設計實踐法門,我把它叫作「以基督的愛來設計」。在明x社等右基當道的今天,會有多少人聽我的?我擔心的是,正念設計與佛法的連繫,反而會成為基督徒同學對正念設計認知的障礙。你記得嗎?上年不知為何教了女性主義,一個同學交給我的功課離題狂寫基督教沒有歧視女性,明顯就是聽不入耳啦~

而作為基督徒,對我而言,正念設計與基督教並不相左。聖經創世記裡說:「耶和華 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這是神對人(始祖阿當)的第一個命令,是要人管理世界,而不是造個世界出來給人來消耗。所以人該對整個世界好。

都沒關係的。我們都在想望一個美善的世界。

共勉之

圓平 提到...

對啊!很好的交流。你的意見使我不斷修正自己的想法。

我們知道我們的管理出了問題,近者如金融海嘯,但沒有一個人有方法解決(全部的)問題,大多數人也不曉得是自己,自己的心,出了問題。

牙膏是好例子,可以把它視為一個類似金融海嘯的問題去理解。只是,這個海嘯發生在我們的口裡。現在的牙膏有很多問題,有人用無泡的配方去解決了部份問題、又有人用無添加的配方,又解決了一些。然而,你觀察到還有包裝的問題沒有(人)處理。為甚麼呢?那些用無泡無添加配方的廠家看不到包裝的問題嗎?我們可以想當然地去猜度,那可能是成本的問題,可能是供應的問題,可能是技術的問題,可能是市場的問題,更可能是以上所有的問題再加上我們不知就裡的問題。從這件事,我們只知道三個事實。一,小如一支牙膏的種種問題,原來不是一兩個有心的廠家可以解決得了的。假如,連梁寶這樣的顧客也沒有的話,那些廠家就活不下去,你就連看的機會也沒有了。二,大部份用牙膏的人,仍然陶醉於齒夾留香的迷霧中,不知道牙膏本身及其包裝為自己和環境帶來的問題;或者,不把它當問題。三,在我們醒覺到牙膏的問題的同時(或之前或之後),在我們生活中,還有無數的問題是我們未察覺的。於是,我們的「不知」便助長問題繼續存在或深化。原來,我們身邊的問題是我們一齊一手做成的。金融海嘯也不例外。

anthropocentric的問題是一個「貪」字。我們都貪吃貪喝貪睡貪舒服貪方便貪平貪快貪靚貪著數......人人都為自身的利益著想,或大或小的利益。設計師都貪自我表現,總是 egocentric 的。 他們圍繞著我們日常生活找點子,點子的下手處都是針對我們的貪念,永遠不能滿足的貪念。「為改善人類生活而設計」的價值觀在不足100年間,變成了「為滿足人類慾望而設計」,而不是滿足真正的需要。直至有人提出設計是 form follows fantasy 的講法時,我肯定世界是顫倒了。

圓平 提到...

回應 Marsha 之三: 宗教教條化

我明白你對「把正念設計與佛法連繫得太深,反而會阻礙了正念設計的傳播和發展」的憂慮。你擔心的是宗教問題。我猜測,那是宗教教條化的問題。把正念設計套在教條化的宗教框框的確會使人卻步。我也曾被教條化的宗教嚇跑,不只一次。

每個宗教都有教條,否則不成「教」。但是,若果執行的人以僵化的形式去應用教條,就是教條化,就沒有人喜歡的了。很多時候,因為自己對宗教的有限理解,包括自己相信的和其他的宗教,以唸口黃的方式去接收宗教內容,而變得正面地或負面地僵化。這回事很難攪。就以我淺淺的學佛經驗為例,短短的一年多的觀察,已深深體會到宗教在世間的傳授和應用的困難。班裡的學員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教育背景、以至宗教,年齡有別,人生閱歷不同,上課時的情緒狀態亦有異。跟我們學生的情況差不多,只是有些差異比較細、有些比較大。在這樣複雜的處境下,帶班的學長經常要費神費力把課文(與及法師的開示)稀釋,希望大部份的學員明白學習的內容。在稀釋的過程中,少不免有自我詮釋的情況,就是學長們無可避免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或簡化了的,或複雜化了的,以至口號化了,正如我們平時教書一樣。然後是學員的主觀接收了,又是一個相似但不一樣的極複雜過程—無可避免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或簡化了的,或複雜化了的,以至口號化了,正如我們平時學習一樣。死未!

教與學的,都要有這種醒覺,這叫同理心吧。這樣,大家才能夠相互理解,對宗教的寬容度就輕鬆多了。

一行禪師和日常法師,作為推動者,對我的啟發是,他們都有著看透問題核心的能力。身邊的朋友,有這種能力的也不少。分別是,兩位法師擺脫了世間的法則—簡單點說是只管個人利益的法則,心裡想的、口中說的和身體力行幹的,都是為眾生而想、說和做。最後,得益的不只是眾生,還有自己。這也是老生常談的所謂放下。看到問題核心的人多,能放下的少啊!我自己都未得 : (

不少人說過,佛教是宗教,也是生活的態度。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設計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選購,以至製造設計品,所以,生活本身也是一個設計的過程。我們以怎樣的態度去創作、面對、選擇、使用與及思惟設計,就是「正念設計」要處理的。若然,把「正念設計」作為佛法和設計在生活層面上的融合,在創作、面對、選擇、使用與及思惟設計的過程中,如何利益眾生(沒有你我之別為基礎),「正念設計」就是一種修煉心性的實踐。修煉要時間,更要按步就班,不可能一時三刻一步登天。況且,一項新的設計,也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正念設計」的推廣和發展也需要按步就班。

要避免你的憂慮,我相信,只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要用教條化和口號式的方法就是了。其實,這是教學的原則吧。不幸的是,種種教條和口號充斥在生活當中,設計教育也不例外。真箇是知易行難。另外,我們要幫助同學瞭解,腦袋裡的念頭(ideas)生起的過程和動機,念頭帶引出的情緒反應和感受。認識了自己的心性,才可一步一步的建立認清問題核心的能力,包括自己的問題。然後,才可以談創作設計。否則,只會弄出動機不明、方法有誤、選料不當、後果不能評估的到設計。那就是重複著現時市面上的問題設計罷了。

Serratia 提到...

AAAAAAAAA ke loko, no entiendo ni madresssssss
bueno sta chido por todos los simbolitos, pleace visit my blog, the url iths
http://www.the-hyper-puerco.co.cc/
ok byeeee.

小鬼 提到...

kith,經你這麼解釋,我的想法也在修正。

你把limitations看得更仔細了。的確,設計師不是救世主,能夠解決部分問題已是功德。反而是「心」的limitations(包括你所說的「貪」)把「眼睛」蒙閉,看不見問題。

如果正念設計的推廣成為另一個lohas風潮(你所說的「教條化」、「口號化」),那才是我所擔心的「演變成為另一個自以為是」。但我所擔心的並不是你會把「正念設計套在教條化的宗教框框」。我想我的擔心已經不在你應負的責任範圍。(之前我有點想當然的以為你會明白當下部分基督教會的情況,是我不好。)部分基督徒對非基督教的宗教、或與他所認為的基督教教義不合的說法會很抗拒。那或多或少與教會的教導有關,例如教會會教導會友「認識」其他宗教(實質是在「指出」其他宗教的「問題」)、又要緊守己心(就是不要讓自己被那些「有問題」的東西影響離開神)等等。所以他們很害怕面對這些東西的,害怕這些東西會讓他們離開神。如果正念設計會成為課程的一部分,我擔心他們會不知道如何面對。會不會因為是佛教的東西而自動關上耳朵?會不會再出現那些自殺功課?會不會拿著福音橋小卌子硬要拉著你來傳福音?我不想看見這些情況,但除非你把正念設計切離宗教(這是不可能的吧,因為,如你所言,這是一種「修煉心性的實踐」。而「修煉心性」的法則,於你而言,在佛教),否則我看不到你能夠做甚麼。畢竟,問題不在你那方。

我很幸運,在中學時就遇到好老師。她教我宗教科和中國文化科。她卻不會因為自己的教徒身份而避免談及其他宗教。我記得她在中化科給我們派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細細的解釋發音和內容。她教曉我的卻是對其他宗教的包容、欣賞、和平共存。我今天能夠平心靜氣跟你一起討論正念設計,我得感謝她。而能夠把你所說的自動tune台 (「修煉心性」多少是宗教的,若我不能從我的信仰中提取相同的理念,會好難「修」的),得感謝祂。

我信神,我應該相信祂自有祂的美善、祂的安排,人只需盡力做到自己的最好,其他交給祂便行。只是,放手這門功課我一直都學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