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聯想

紅磡塌樓,人們的直線聯想是:舊樓很危險,最好快點重建。

stella 師姐又一次中晒point。這還不是主張發展的人們等了又等的千載難逢好機會?
你(這些反對發展的阻住地球轉的八十後),還有甚麼話說?重建不是為了你好?為了大家好?是人命啊~~

對。人命很重要。但不重視人命的,是居於舊樓的居民嗎?不!塌下的那幢樓,新聞裡不是說了,修葺令發下來就做了維修嗎?是所謂反對發展的人們嗎?不!我們只要細心閱讀世界各地的各個保留案例,都有修復工程的部分,而且做的非常認真,不單仔細考慮到樓宇的結構安全,更考慮到修復其間居民的住屋安排。那麼,到底是誰?

在這次塌樓中,為什麼這幢樓修葺了一遍,轉個頭又要再發修葺令?為什麼在地舖裝修的工人會知道樓宇將要倒塌而叫人離開?擴大一點問:為什麼別國的建築可以保留上數百年甚至上千年,香港人的住宅就只四、五十年?

當中環環相扣,每環中都沒有人認為這是人命尤關,每環都是是但但(<--簡直是香港人精神)。修葺的是是但但外表(暫時)唔見裂痕就得啦、建樓房的是是但但建一幢十年八年不會塌的樓就得啦、政府是是但但批就得啦——橫直樓宇建起來就是為了拆的啦,不然有錢人如何可以繼續賺錢、香港如何保持全亞洲貧富懸殊第一名?

為什麼事件發生後,林鄭的回應是要加快加強強制驗樓、驗窗,把責任推給小業主?為什麼市建局官員要把樓宇安全和重建掛鈎(而反對復修)?(見下面的星島報導) 為什麼不是全面檢討修葺人員的水平和專業(不單是裝修工人,更需要有關的工程人員介入,以及更詳細、全面的考量)?

為什麼不是全面提高發展商建樓時嚴緊度、讓我們的住宅可以住上百年(君不見現時新樓入伙沒數年就漏水?再多過幾年會如何了?真是難以想像)?

直線聯想很危險,最危險的地方是,意識形態是自己會獨立運作的機械,一不小心,直線聯想就成為這個機械的機油和電力,最後這個機械的滾輪會把你我都輾平。

換個問題說解釋這番話。你看看新聞裡的塌樓事件中的災民們是甚麼階層的人?你想想這些舊樓在整個社會網絡中所發揮的作用?你以為政府和社福機構的福利和服務很完善嗎?想想如果把所有舊樓裡的人都逼出來,香港真的受得了嗎?直線聯想很簡單但很危險,不是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130/3/gdqh.html

明起巡查四千舊樓

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05:30

(星島日報 報道)紅磡塌樓災難轟動全港,發展局明日起巡查全港四千幢五十年樓齡以上舊樓,冀一個月內完成。當局已向法庭申請對附近兩幢樓宇的封樓令,證實安全才會解封。有立法會 議員認為,問題涉及樓宇管理不善,即使政府完成全港舊樓維修,亦無助解決問題,建議政府委託非牟利機構協助業主管理舊樓。

  記者:馬志剛 楊耀登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 昨日再次返回塌樓現場視察。她表示,明日開始,屋宇署 將派出四十支由一名專業屋宇測量師或結構工程師,加上一名技術人員組成的小隊,巡查全港四千幢於一九六○年或以前建成的舊樓,期望一個月內完成。

  倘有危險即時維修鞏固

  她又指出,如發現有即時危險會馬上跟進,包括動員屋宇署的承建商進行維修及鞏固工作;沒有即時危險但需維修,則向大廈發出法定維修令。換言之,每隊巡查小組倘一周工作七天,每天要完成三至四幢舊樓檢查。

  林鄭月娥續稱,如業主在組織及資助維修上有困難,局方會積極考慮將這些樓宇納入「樓宇更新大行動」,按機制資助或由業主合資完成。她又表示,會研究縮短強制驗樓、驗窗的立法時間。

  相連兩座已申請封樓令

  屋宇署助理署長許少偉表示,初步檢查與塌樓相連的G及H座,認為損毀嚴重,要進行臨時鞏固後才可入內檢查,證實安全才會解除封樓令。屋宇署會循三個方向調查塌樓原因,包括檢查結構、取樣化驗和找尋目擊者搜集資料。

  民協指出,本港五十年高齡樓分布於深水埗、上環、紅磡等舊區,業主多年紀老邁,或純粹將單位放租,故多數無成立業主立案法團管理和維修樓宇,認為即使政府推行強制驗樓,對欠缺管理的舊樓仍治標不治本。

  民協立法會議員馮檢基 建議,政府委託非牟利機構擔任一個小區內舊樓的管理人,委託管理公司管理舊樓維修、保安和衞生問題;並組織業主成立小區管理委員會,提供管理知識培訓,最終將管理責任轉交小組。

  重建難追樓宇老化速度

  至於市建局 會否加快重建和舊樓維修步伐,市建局發言人邱松鶴稱,本港每年新增五百幢、樓齡踏入五十年的舊樓,即使市建局加上房協、私人發展商等參與重建,亦難以追上香港樓宇的老化速度。「香港普遍要用上六至八年才能完成重建一個中小型項目,光是規劃、收購就要三至四年。」

  邱指出,近年保育、社區文化等呼聲漸高,以復修取代重建的概念不脛而走,希望關注團體不要濫用法定諮詢程序拖慢重建。

  他希望今次事故能喚醒公眾對樓宇安全的意識,「復修只是花數十萬元拖多幾年壽命,亦不是人人有能力支付…不應該以意識形態主導,要面對現實認清安全重要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