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剪存(6):讚美上帝!

承上。

----------------------

讚美上帝!

的確要讚美上帝。最近心情插水,但無論是社會大事還是身邊小事均好事一件接一件,似乎是要衝來支撐我的那模樣。好像直迫我要數算恩典的那樣。好,天父,我完全收到,我唔死住囉。(恩典則希望有空再書,心裡是一直在數算的。感恩。)

p.s.: 我承認,我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而我完全感覺得到有人在另處過咗我一棟。但管他的。我這又不是學術的,不過是我喜歡,如何?

----------------------

Classical classic—— 十首最愛之宗教音樂﹕海頓的《創世》神劇

(明報)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明報專訊】海頓的習慣,在每一份完成的樂譜手稿後面,都會寫下﹕「讚美上帝!」意味作品雖然由他的手上完成,能完成作品的本身,就是上帝榮光的顯現。我們算不清海頓究竟在樂譜上寫過多少次「讚美上帝!」。他活得久,個性穩定勤奮,又長期做需要不斷寫作音樂的工作,所以完成的作品當然很多,更重要的,他寫譜很快,通常不需花幾天,就能簽一次「讚美上帝!」。

不過我們卻清楚知道,在他漫長的創作生涯中,耗費最多時間才寫好的作品。從一七九六年十月一直寫到一七九八年的四月,不只如此,創作過程顯然讓他耗盡心神,所以在一七九八年五月指揮公開首演後,海頓大病一場,久久才得以恢復。

那是一部真正「讚美上帝」的作品,他的神劇《創世》。這部作品中文譯名,常有譯作《創世紀》的,神劇歌詞內容,講上帝開天闢地的經過,當然和《聖經‧創世紀》關係密切,但是中間引用的材料,不只是《創世紀》,《聖經‧詩篇》漢彌爾頓的《失樂園》也同樣重要,並不是《創世紀》的音樂版。

韓德爾神劇啟發

海頓的《創世》,又是一部受到韓德爾影響的作品。一七九一、一七九四,海頓兩度渡海訪問英國,在那裏最大的收穫,就包括聽到了韓德爾的大型神劇。對海頓而言,韓德爾的神劇,不論在編制上、在結構上或在精神上,都遠超過他當時在德國、維也納能夠聽到的。

在英國的時候,海頓從一位所羅門先生(Johann Peter Solomon)那裏得贈一份標題為〈世界創生〉的詩篇。所羅門特別告訴海頓,這詩之前曾經呈現給韓德爾做為神劇的歌詞,但最終韓德爾寫出相應的音樂來,理由是﹕如果真要完整譜寫,這首神劇恐怕要演上四小時才能完事。

多大的誘惑、同時是多大的挑戰。將〈世界創生〉帶回維也納之後,海頓找了一個朋友協助將文本譯成德文,順便也就對原文進行了濃縮改寫,瘦身到剩下不到一半的長度。

《創世》共分三部分,第一部描述上帝創造天、地、日、夜、風、水等自然條件的經過。第二部則在上帝手中出現了動物、植物,以及人。第三部中,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裏幸福歡樂地過日子。和《聖經‧創世紀》相比,最特別的,是神劇在人的墮落來臨前就嘎然結束了。沒有蛇的誘惑,沒有偷吃蘋果,當然也就沒有犯下原罪被趕出伊甸園。這是純然幸福的開端,未被沾染的情景。

海頓破紀錄花了一年多創作這部作品,引起了許多人的好奇與期待。以至於到一七九八年四月,先安排的一場必須憑邀請函才能入場的「試聽會」,會場中貴族雲集,會場外群眾袞聚,必須動員三十名警察來維持秩序。

令人驚訝的,這麼高的期待,竟然沒有帶來失望的感受。海頓的音樂,真的比當時最高的期待想像,更崇高更光耀。要做到這點,其中一個比較簡單的秘訣,是動用空前的大編制。一七九九年三月正式公開首演時,一共動員了一百二十位樂器演奏者,和六十位成員的合唱團,這是韓德爾也沒有的大手筆啊!

和聲與形式 發揮到極致

另外比較細膩困難的成功因素,在於音樂本身的和聲與形式。海頓在這裏將他對於大調和弦,乃至於當時對於大調和弦的開展、擴張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所有和聲的走向,都是朝外、向上的,幾乎沒有任何曖昧迂迴之處,聽者很容易就依照音樂的指引,看到愈來愈寬廣的風景,看到愈來愈光亮的色彩。

這部作品大受歡迎,不到十年間,海頓去世前,在歐洲各地演出了超過八十場。海頓最後一次親自到場聆聽《創世》演出,是一八○八年三月,當時海頓身體已經很虛弱了,是坐在大椅子上被抬進來的,進場時所有觀眾起立鼓掌致敬,海頓沒有說話,只是反覆地以手向上指,應該是在表示﹕「讚美上帝!」吧!

文 楊 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