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剪存(7)

承上。

----------------------

Classical classic—— 十首最愛之宗教音樂﹕孟德爾頌的神劇《以利亞》

(明報)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明報專訊】孟德爾頌有猶太血統,卻不信猶太教。事實上,孟德爾頌自己在作品上簽名時,簽下的姓,都不是我們現在熟悉的「孟德爾頌」,而是「孟德爾頌——巴托第」,這才是他認定自己的全名。「巴托第」是孟德爾頌的爸爸在放棄猶太教,改宗信仰基督教,受洗後給自己家族加上的姓。不過孟德爾頌的爸爸正式文書上加了「巴托第」,平常卻不太用這個附加姓氏。要到孟德爾頌,才每次簽名都不忘記加上「巴托第」,換句話說,孟德爾頌爸爸更自覺投身加入基督教的陣營,與自己的猶太出身保持距離。

這樣的身分來寫神劇,不免增添了複雜性,畢竟猶太人相信的上帝,和基督教徒相信的,不是同一回事,更麻煩的,基督教徒眼中看到的猶太人,是一個手上沾染耶穌基督鮮血民族。

「復活」了《馬太受難曲》

也許正是身分的敏感考量,讓孟德爾頌對神劇這個形式格外熱中。孟德爾頌的時代,神劇這個形式其實不再流行了。神劇、宗教音樂式微的一個徵兆,就是巴哈的大型宗教作品,長期失去了上演的機會。然而,也就是在孟德爾頌的手上,「復活」了巴哈的《馬太受難曲》,一八二九年,孟德爾頌指揮了巴哈去世(1750年)以來《馬太受難曲》的第一次演出,讓當時人為之驚豔,原來巴哈還寫過這樣一部作品!

不止這樣,孟德爾頌也花了很長時間(他總共才活了38歲)整理韓德爾的神劇作品,交由英國的出版商出版。或許就是因為有整理韓德爾作品的經驗,一八四六年,孟德爾頌獲得了英國方面的邀請,去參加伯明罕音樂節,他特別創作了另外一首大型神劇《以利亞》,帶到英國去發表。

神界對決 宿命莊嚴

以利亞的事記錄在《舊約聖經‧列王紀》裏,他是大約西元前第九世紀曾經統治過以色列的諸王之一。孟德爾頌採用了William Bartholomens寫的英文歌詞。歌詞中突顯了以利亞的戲劇性神奇力量,包括讓死人復活,藉祈禱讓苦旱的以色列獲得雨水的滋潤,還有最終以利亞乘坐輝煌的火焰馬車升天的壯觀景象。

不過《以利亞》全劇中真正的高潮,主角卻不是以利亞。那是以色列人信奉的上帝耶和華現身,和假神巴力對峙,最後終於打敗了巴力,證明其無上的能力與地位。而且《以利亞》劇中還依照聖經記錄,描寫了隨後巴力假神的信徒被帶走屠殺的情節。

雖然發表後第二年,孟德爾頌就因病謝世了,然而這部作品傳留下來,成為他作品中僅次於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意大利〉交響曲,最常被演出的。孟德爾頌掌握宗教音樂的基本語法,極為成熟,放入巴洛克時代宗教音樂傑作中,毫不遜色。而且在表現大氣魄的戲劇張力上,他的音樂出於韓德爾而更有勝之,尤其是在合唱部分千變萬化的寫法,時而四部時而八部,還穿插了只有女聲的三部形式。雖然只有音樂,但聽者彷彿在眼前看到奇觀景象,最神妙的,畢竟還是那天上神界的對決,如此激動,同時卻又如此超越,立即領受其間的衝突個性,但又清澈明白那種衝突,絕對不是街頭打架血濺五步,有奇特的宿命莊嚴。

能寫出神界對決,正因為孟德爾頌的音樂,不只是巴洛克式的了,浪漫主義精神已經浸潤到他的內在,給了他一種巴哈、韓德爾,甚至莫札特、貝多芬都不會有的語彙,一種創造情緒緊張氣氛的語彙,孟德爾頌將之與傳統元素巧妙結合,才有了這樣一部聽來既傳統又新奇的傑作。

文 楊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