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溫柔
是一個月前的事了。你寫,你真係溫柔。雖然隔著電腦,也真讓人害羞。那時候,你說你有一點燥,而我不過寫了一小點安慰你的話。
我想說的是,你才是溫柔的那一位。
雖然我一直都提醒自己,不要在fb裡發瘋,要發瘋到這個沒人的地方好了,因為那裡太多有關係的人,都會看見。但,兩個多月前,我有點不好,忍不住,在fb上做了一個小動作,真的,很小。我以為,那不過是給自己的,一個小小的提醒。但,你很眼尖,看見了,還給我送上來剪報,就是下面剪報裡紅色的那一小段。
你告訴了我,你為何燥;但我卻從來沒有跟你說我的事。我驚訝於你觸覺之準確,是記者的訓練嗎?不。一定也包括你的溫柔。柔軟的心才能洞見。
我的確很敏感。於是每件事都給自己放大了十倍,而對著一些特別在意的事,更是千倍百倍。他不明白,因為他是旅行的人。而我是在家的人。甚至旅行時,我也帶著這樣敏感的心。因此時有受苦。而你看見了。你給我知道,我的特質裡面有甜,不是多有經歷,而是經歷一切裡都有更美好的質量。這是你給我的溫柔的安慰。謝謝。
p.s.: 而梁文道一如以往,句句是道理。(highlight了好多句啊>.<)
---------------------------------------
剪報來源: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8817.html
梁文道:愛情是一種迎向他者的冒險
《2010時尚》(主編寄語)記得幾年前看過鳳凰衛視的一檔節目,談到一個男大學生因為女朋友移情別戀傍大款,於是把她殺了這個話題。記得作為嘉賓主持的梁文道的愛情觀點很特立獨行:為什麼那個男學生就一廂情願地認定女朋友和有錢人在一起就是傍大款呢?他怎麼就知道他們之間沒有愛情呢?誰又知道他們之間真正發生了什麼呢?於是從那時起就有了請這個飽讀詩書,被易中天調侃為「梁文物」的梁文道,和所有憧憬愛情或對愛情失望的COSMO讀者談談愛情的想法——以一種非常文藝青年的方式。
徐巍:每年情人節,女人都期盼男人做點什麼,無論是鮮花還是禮物,而男人覺得女人就喜歡這些沒必要的形式。還是那個老問題,您覺得愛情需要儀式感嗎?
梁文道:儀式是宣告一個變化的完成。比如畢業典禮是一個儀式,婚姻需要儀式,孩子出生有儀式,這都和人生的變化有關。情人也是一樣,但是兩個人成為情人的那一刻很難界定,是他拉著我的手過馬路的那一刻呢?還是吃飯的時候他深情地盯著我的那一剎那呢?還是他直接在電話裡說他很喜歡你的那一剎那呢?這個「一剎那」是重要的,是一個儀式,因為你們的關係就因此而變了。
徐巍:聽上去很浪漫,可是現在很多女孩越來越放棄去尋找那些「剎那」的感覺了,從20多歲幾開始按照老公的標準去談戀愛,列出一堆條件篩掉不符合標準的人選,我們已經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尋找愛情?
梁文道:理想對象其實是一個很西方的想法。從柏拉圖開始,就尋找理想的圓,而理想的圓只在頭腦裡存在,理想的情人也是一樣。在現實生活中,任何尋找理想對象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我們應該接受直覺的引導,不要壓抑自己的衝動。
徐巍:可是愛情需要條件的,不是嗎?
梁文道:我們總相信一種虛妄愛情的神話,認為愛情是沒有條件的,但其實,愛情永遠是需要內在條件的。如果一個女人說,愛一個男人是因為他很有錢,包含的意思是很實際的。比如他安排了一個浪漫的約會,背後是因為他很有經濟實力,但是這個浪漫約會帶來的打動是很真實的。難道這有什麼不對嗎?女人喜歡男人因為他有才華,或者很帥,為什麼就可以?才華其實和財富是同樣的,都是造成你心動的條件。每個人都說,最重要的是人好,好像這樣才高尚,但是其實愛情總是和各種條件有關,你愛一個人總是因為某種理由,財富不見得比其他的條件更高或更低。一個有錢人,或許比較有機會有更好的藝術鑑賞力、見識、氣度或者某種更好的性格,這是和錢帶給他的東西有關的。錢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可以帶來很多別的東西。為什麼人喜歡發財,因為錢可以帶來別的能力。我們不能把一個有錢人符號化,認為他就一定要濫情,一定要無知等等。這種想法對有錢人是不公平的,就和歧視窮人一樣不公平。
徐巍:我同意。愛上一個窮人不比愛上一個富人高尚。愛無所謂高尚,各自獲得各自承擔罷了。現在一些前衛女性追求愛、性、婚姻三者分開的生活,您認為三者可以分開嗎?
梁文道:墨西哥文學獎獲得者帕斯寫過一本書,他說這三者是連鎖關係。性是人的動物本能,後來通過文化的包裹,有了愛的外殼,再後來社會制度化,便有了婚姻。所以性是最根本的,而愛和婚姻中都不可避免的有性存在。當然對於這個問題,各種文化的看法都不同。在日本,女人可以通過相親和不愛的男人結婚,做好媽媽,好太太,然後在外面有一個很愛的情人,偶爾還可能和一個有性吸引力的男同事去汽車酒店過夜。在日本女性眼中,婚姻、愛情、性三者是分開的。而在中國,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它們是綁在一起的。
徐巍:似乎男人一般很容易把三者分開。女人往往是從愛開始,之後在婚姻中尋求穩定,最後才會去尋求性。您覺得呢?
梁文道:有一個生物學解釋。雄性哺乳類動物天生喜好播種,從基因傳遞的角度考慮,必須要儘量傳播自己的精子。而雌性哺乳類動物,比如猴子,一方面她會在伴侶面前偽裝專一,而背後會放縱自己的性慾。因為生育的負擔在雌性身上,所以她必須鞏固和綁住一個雄性,讓他對自己的孩子負責。所以女性談愛,緊張愛,是出於對生育壓力的焦慮。當然這是生物學的說法,人不是動物。但是也不可否認,我們過去的文化,過分壓抑了女人對性的需要。我們其實不應該過分二元化對立,這樣對於男性和女性都不公平。
徐巍:女人學會對自己的性負責是很重要的成長。我記得曾經接到一個女大學生的來信,信中她說自己是一個很獨立的女人,但她同時又對自己的男朋友說:我把一切都給了你,你可要對我負責啊…女人年輕的時候常常把性當成自己給男人的一個餽贈,認為如果我把性給了你,我們之間卻沒有結果,那我就虧了。
梁文道:如果女孩把性當成禮物,那就是把自己當成禮物,當成附庸品。這個社會的輿論也是一樣,認為女孩失去了貞潔,就虧了,說明人們總是把女性當成性關係裡的給予者,被佔有者。
徐巍:我記得洪晃曾經笑談:睡多少男人才值?COSMO也曾經做過一篇文章《經歷過多少男人才能成為女人?》,性伴侶數量是現在一些女性談論的話題。當時我們一直糾纏在數字上,後來想想,所謂值和不值都是自己的判斷,我們既不必因為多而驕傲,也不必因為少而焦慮。只要我們有當下的樂趣和前行的資本和勇氣——COSMO一直強調女人在一段關係裡保持自我的魅力和獨立性,這是很重要的,比數量重要得多。
梁文道:這就和一個人喜不喜歡旅行一樣。有的人就認為人生在世應該多走些地方,見識不同的人,不同的風光,但是有的人就是不喜歡旅行,覺得在家千日好。後者在今天往往被忽略,甚至被誤解。其實這種人可能比喜歡旅行的人更敏感,他會感覺到每天從窗戶照射進來的陽光的細微差別,甚至一杯白開水裡礦物質的多少,這是一個太喜歡旅行的人容易忽略的地方。這就和一個性經歷很多的人會麻木一樣,所以我覺得我們同時也要追求質量。在愛情裡,我們難免會想要另外的選擇,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你仍然可以在現有的關係裡追求更好的質量。
徐巍:如果說性事熟女的困惑,愛和婚姻則是年輕女孩面臨的壓力。比如對於一些經典的老生常談如門當戶對,一方面我們會反感這個詞,一方面我們又覺得可能父母是對的。類似這樣的困惑並沒有因為你是80後、90後而有所減少。
梁文道:很人類學的講法是,婚姻是財產的交換,門當戶對是為了不讓財產流到下一個階層。拋開這個不談,現在的大眾媒體製造了太多純粹愛情的幻覺,比如《諾丁山》、《泰坦尼克號》,這種故事很讓人嚮往,但是所謂門當戶對,不只是說很勢利的,和愛情無關的判斷。兩個背景不同的人很難在一起,是成長的背景造成他們沒有分享的基礎,這和勢利是無關的。比如世界上美女多的是,但是為什麼大款偏偏喜歡女明星呢?因為她們多了象徵資本,這和硬資本的結合應該是最門當戶對的。
徐巍:所以現在很多時尚女性宣稱:要名牌不要男人——她們對男人失望,覺得還是金錢靠譜。
梁文道:今天的社會,我們都不知道自己要怎麼活,大部分人證明自己人生有價值的方法就是通過消費。我們通過買不一樣的東西來建立起自己的風格,而每個人的風格其實都建立在資訊和廣告上。人有資訊焦慮,怕自己知道的不夠多;這背後其實是對風格的焦慮,怕自己和別人沒有差異;這之後就是身份的焦慮——我是誰。像你剛才提到的那些時尚女性,她們的想法如果是建立在物質選擇上,那麼她們的焦慮是會伴隨終生的。我覺得真正的幸福是一種安身立命的感覺,把自己安頓在哪裡。「剩女」或者「孤女」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她沒有做好準備,也沒有相應的能力來面對這樣的生活。
徐巍:她們雖然對男人失望,但潛意識裡又想,我已經等到今天了,就要找一個配得上我的男人。她們不願意放低自己的擇偶條件。
梁文道:愛情的條件和愛情的理想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愛上一個人,是愛上之後才分析出的,但假如是帶著清單去找到話,就不是愛情了,你只是在考試,在買貨,這樣不可能真的愛上一個人,也不可能幸福、長久。抱著理想愛情去尋找,總會讓人失望的。如果那個男人滿足了18項,還差2項,你就會在意,離開去尋找,再找到滿足了這2項的男人,回頭想,那18項還真好。這樣就永無止境了。
徐巍:很多女人認為亞洲男性喜歡幼齒型的女人,尤其是三、四十歲的男性。您研究中國文化很深,同意這種觀點嗎?
梁文道:中國男人都是教育家,無法接受他老婆比他成熟。中國男人有一種特別強的父權心態,喜歡處於統治者的地位,小女孩乖,聽話,可以作為被教育的對象,這說明中國男人很不自信,內心很自卑,也很脆弱。不過在這樣的現實下,女人找不到合適的男人也未必是不幸的。因為這些男人這麼可憐,這麼可怕,找到也未必是好事。
徐巍:很多人覺得,在婚姻裡愛情只能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只能靠親情來維繫。但我們仍然期盼愛情,於是到了最後,我們既對愛情失望,也覺得婚姻乏味。
梁文道:愛情是一種迎向他者的冒險,是對未知領域的挺進。你要面對婚姻,雖然婚姻不能保證說明,但是你為什麼還要結婚呢?你為什麼肯堵?因為你在冒險。信任就是一種冒險,你相信一個人會愛你,不會傷害你。但其實信任是很脆弱的,你永遠沒辦法保證。所以信任很美麗,就像古瓷一樣脆弱。人之所以願意去追求這種美麗,是因為人很孤獨,尤其是到死的時候,那是最寂寞的時候,你最愛的人都沒法陪你走到那一段路上面。如果我是一個人,我不知道我所感覺到的那些歡笑和快樂是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感覺得到。人生如此孤獨,以至於我們太需要與人分享。愛就是人活在世界上讓我們覺得不是那麼孤獨的很重要的東西。因為這樣的需要,我們願意去冒險,做世界上最不理性的投資。所以愛情是讓人成為人,又幾乎要超越人的一個很重要的東西。
徐巍:如果說愛情一定會變化,我們如何去相信愛情呢?
梁文道:人生無常。一對人不走到最後都不知道會怎樣。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如果沒有自己過好日子的能力,那他也沒有和別人過好日子的能力。一個女人一定要有別人沒法拿走的東西,這個才是重要的。
徐巍:那對於不可控的因素應該以什麼心態去面對呢?
梁文道:我們太習慣控制風險,而這個時代什麼意外都會發生,但我們的控制慾卻越來越強,所以就會有非常大的焦慮。世界是無常的,我們又是凡夫俗子,沒有人逃得過變化,我們要有順應各種變化的能力。愛情也是這樣,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享受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和所有條件去協調。就像航海,一個航海家不會喜歡沒有變化的航程,完美的天氣預報。他喜歡的是在海上感覺流向的變化,按照心意去協調,才能達到目的地。我們甚至要做好沒有愛情也能活下去的準備。
我想說的是,你才是溫柔的那一位。
雖然我一直都提醒自己,不要在fb裡發瘋,要發瘋到這個沒人的地方好了,因為那裡太多有關係的人,都會看見。但,兩個多月前,我有點不好,忍不住,在fb上做了一個小動作,真的,很小。我以為,那不過是給自己的,一個小小的提醒。但,你很眼尖,看見了,還給我送上來剪報,就是下面剪報裡紅色的那一小段。
你告訴了我,你為何燥;但我卻從來沒有跟你說我的事。我驚訝於你觸覺之準確,是記者的訓練嗎?不。一定也包括你的溫柔。柔軟的心才能洞見。
我的確很敏感。於是每件事都給自己放大了十倍,而對著一些特別在意的事,更是千倍百倍。他不明白,因為他是旅行的人。而我是在家的人。甚至旅行時,我也帶著這樣敏感的心。因此時有受苦。而你看見了。你給我知道,我的特質裡面有甜,不是多有經歷,而是經歷一切裡都有更美好的質量。這是你給我的溫柔的安慰。謝謝。
p.s.: 而梁文道一如以往,句句是道理。(highlight了好多句啊>.<)
---------------------------------------
剪報來源: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8817.html
梁文道:愛情是一種迎向他者的冒險
《2010時尚》(主編寄語)記得幾年前看過鳳凰衛視的一檔節目,談到一個男大學生因為女朋友移情別戀傍大款,於是把她殺了這個話題。記得作為嘉賓主持的梁文道的愛情觀點很特立獨行:為什麼那個男學生就一廂情願地認定女朋友和有錢人在一起就是傍大款呢?他怎麼就知道他們之間沒有愛情呢?誰又知道他們之間真正發生了什麼呢?於是從那時起就有了請這個飽讀詩書,被易中天調侃為「梁文物」的梁文道,和所有憧憬愛情或對愛情失望的COSMO讀者談談愛情的想法——以一種非常文藝青年的方式。
徐巍:每年情人節,女人都期盼男人做點什麼,無論是鮮花還是禮物,而男人覺得女人就喜歡這些沒必要的形式。還是那個老問題,您覺得愛情需要儀式感嗎?
梁文道:儀式是宣告一個變化的完成。比如畢業典禮是一個儀式,婚姻需要儀式,孩子出生有儀式,這都和人生的變化有關。情人也是一樣,但是兩個人成為情人的那一刻很難界定,是他拉著我的手過馬路的那一刻呢?還是吃飯的時候他深情地盯著我的那一剎那呢?還是他直接在電話裡說他很喜歡你的那一剎那呢?這個「一剎那」是重要的,是一個儀式,因為你們的關係就因此而變了。
徐巍:聽上去很浪漫,可是現在很多女孩越來越放棄去尋找那些「剎那」的感覺了,從20多歲幾開始按照老公的標準去談戀愛,列出一堆條件篩掉不符合標準的人選,我們已經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尋找愛情?
梁文道:理想對象其實是一個很西方的想法。從柏拉圖開始,就尋找理想的圓,而理想的圓只在頭腦裡存在,理想的情人也是一樣。在現實生活中,任何尋找理想對象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我們應該接受直覺的引導,不要壓抑自己的衝動。
徐巍:可是愛情需要條件的,不是嗎?
梁文道:我們總相信一種虛妄愛情的神話,認為愛情是沒有條件的,但其實,愛情永遠是需要內在條件的。如果一個女人說,愛一個男人是因為他很有錢,包含的意思是很實際的。比如他安排了一個浪漫的約會,背後是因為他很有經濟實力,但是這個浪漫約會帶來的打動是很真實的。難道這有什麼不對嗎?女人喜歡男人因為他有才華,或者很帥,為什麼就可以?才華其實和財富是同樣的,都是造成你心動的條件。每個人都說,最重要的是人好,好像這樣才高尚,但是其實愛情總是和各種條件有關,你愛一個人總是因為某種理由,財富不見得比其他的條件更高或更低。一個有錢人,或許比較有機會有更好的藝術鑑賞力、見識、氣度或者某種更好的性格,這是和錢帶給他的東西有關的。錢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可以帶來很多別的東西。為什麼人喜歡發財,因為錢可以帶來別的能力。我們不能把一個有錢人符號化,認為他就一定要濫情,一定要無知等等。這種想法對有錢人是不公平的,就和歧視窮人一樣不公平。
徐巍:我同意。愛上一個窮人不比愛上一個富人高尚。愛無所謂高尚,各自獲得各自承擔罷了。現在一些前衛女性追求愛、性、婚姻三者分開的生活,您認為三者可以分開嗎?
梁文道:墨西哥文學獎獲得者帕斯寫過一本書,他說這三者是連鎖關係。性是人的動物本能,後來通過文化的包裹,有了愛的外殼,再後來社會制度化,便有了婚姻。所以性是最根本的,而愛和婚姻中都不可避免的有性存在。當然對於這個問題,各種文化的看法都不同。在日本,女人可以通過相親和不愛的男人結婚,做好媽媽,好太太,然後在外面有一個很愛的情人,偶爾還可能和一個有性吸引力的男同事去汽車酒店過夜。在日本女性眼中,婚姻、愛情、性三者是分開的。而在中國,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它們是綁在一起的。
徐巍:似乎男人一般很容易把三者分開。女人往往是從愛開始,之後在婚姻中尋求穩定,最後才會去尋求性。您覺得呢?
梁文道:有一個生物學解釋。雄性哺乳類動物天生喜好播種,從基因傳遞的角度考慮,必須要儘量傳播自己的精子。而雌性哺乳類動物,比如猴子,一方面她會在伴侶面前偽裝專一,而背後會放縱自己的性慾。因為生育的負擔在雌性身上,所以她必須鞏固和綁住一個雄性,讓他對自己的孩子負責。所以女性談愛,緊張愛,是出於對生育壓力的焦慮。當然這是生物學的說法,人不是動物。但是也不可否認,我們過去的文化,過分壓抑了女人對性的需要。我們其實不應該過分二元化對立,這樣對於男性和女性都不公平。
徐巍:女人學會對自己的性負責是很重要的成長。我記得曾經接到一個女大學生的來信,信中她說自己是一個很獨立的女人,但她同時又對自己的男朋友說:我把一切都給了你,你可要對我負責啊…女人年輕的時候常常把性當成自己給男人的一個餽贈,認為如果我把性給了你,我們之間卻沒有結果,那我就虧了。
梁文道:如果女孩把性當成禮物,那就是把自己當成禮物,當成附庸品。這個社會的輿論也是一樣,認為女孩失去了貞潔,就虧了,說明人們總是把女性當成性關係裡的給予者,被佔有者。
徐巍:我記得洪晃曾經笑談:睡多少男人才值?COSMO也曾經做過一篇文章《經歷過多少男人才能成為女人?》,性伴侶數量是現在一些女性談論的話題。當時我們一直糾纏在數字上,後來想想,所謂值和不值都是自己的判斷,我們既不必因為多而驕傲,也不必因為少而焦慮。只要我們有當下的樂趣和前行的資本和勇氣——COSMO一直強調女人在一段關係裡保持自我的魅力和獨立性,這是很重要的,比數量重要得多。
梁文道:這就和一個人喜不喜歡旅行一樣。有的人就認為人生在世應該多走些地方,見識不同的人,不同的風光,但是有的人就是不喜歡旅行,覺得在家千日好。後者在今天往往被忽略,甚至被誤解。其實這種人可能比喜歡旅行的人更敏感,他會感覺到每天從窗戶照射進來的陽光的細微差別,甚至一杯白開水裡礦物質的多少,這是一個太喜歡旅行的人容易忽略的地方。這就和一個性經歷很多的人會麻木一樣,所以我覺得我們同時也要追求質量。在愛情裡,我們難免會想要另外的選擇,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你仍然可以在現有的關係裡追求更好的質量。
徐巍:如果說性事熟女的困惑,愛和婚姻則是年輕女孩面臨的壓力。比如對於一些經典的老生常談如門當戶對,一方面我們會反感這個詞,一方面我們又覺得可能父母是對的。類似這樣的困惑並沒有因為你是80後、90後而有所減少。
梁文道:很人類學的講法是,婚姻是財產的交換,門當戶對是為了不讓財產流到下一個階層。拋開這個不談,現在的大眾媒體製造了太多純粹愛情的幻覺,比如《諾丁山》、《泰坦尼克號》,這種故事很讓人嚮往,但是所謂門當戶對,不只是說很勢利的,和愛情無關的判斷。兩個背景不同的人很難在一起,是成長的背景造成他們沒有分享的基礎,這和勢利是無關的。比如世界上美女多的是,但是為什麼大款偏偏喜歡女明星呢?因為她們多了象徵資本,這和硬資本的結合應該是最門當戶對的。
徐巍:所以現在很多時尚女性宣稱:要名牌不要男人——她們對男人失望,覺得還是金錢靠譜。
梁文道:今天的社會,我們都不知道自己要怎麼活,大部分人證明自己人生有價值的方法就是通過消費。我們通過買不一樣的東西來建立起自己的風格,而每個人的風格其實都建立在資訊和廣告上。人有資訊焦慮,怕自己知道的不夠多;這背後其實是對風格的焦慮,怕自己和別人沒有差異;這之後就是身份的焦慮——我是誰。像你剛才提到的那些時尚女性,她們的想法如果是建立在物質選擇上,那麼她們的焦慮是會伴隨終生的。我覺得真正的幸福是一種安身立命的感覺,把自己安頓在哪裡。「剩女」或者「孤女」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她沒有做好準備,也沒有相應的能力來面對這樣的生活。
徐巍:她們雖然對男人失望,但潛意識裡又想,我已經等到今天了,就要找一個配得上我的男人。她們不願意放低自己的擇偶條件。
梁文道:愛情的條件和愛情的理想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愛上一個人,是愛上之後才分析出的,但假如是帶著清單去找到話,就不是愛情了,你只是在考試,在買貨,這樣不可能真的愛上一個人,也不可能幸福、長久。抱著理想愛情去尋找,總會讓人失望的。如果那個男人滿足了18項,還差2項,你就會在意,離開去尋找,再找到滿足了這2項的男人,回頭想,那18項還真好。這樣就永無止境了。
徐巍:很多女人認為亞洲男性喜歡幼齒型的女人,尤其是三、四十歲的男性。您研究中國文化很深,同意這種觀點嗎?
梁文道:中國男人都是教育家,無法接受他老婆比他成熟。中國男人有一種特別強的父權心態,喜歡處於統治者的地位,小女孩乖,聽話,可以作為被教育的對象,這說明中國男人很不自信,內心很自卑,也很脆弱。不過在這樣的現實下,女人找不到合適的男人也未必是不幸的。因為這些男人這麼可憐,這麼可怕,找到也未必是好事。
徐巍:很多人覺得,在婚姻裡愛情只能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只能靠親情來維繫。但我們仍然期盼愛情,於是到了最後,我們既對愛情失望,也覺得婚姻乏味。
梁文道:愛情是一種迎向他者的冒險,是對未知領域的挺進。你要面對婚姻,雖然婚姻不能保證說明,但是你為什麼還要結婚呢?你為什麼肯堵?因為你在冒險。信任就是一種冒險,你相信一個人會愛你,不會傷害你。但其實信任是很脆弱的,你永遠沒辦法保證。所以信任很美麗,就像古瓷一樣脆弱。人之所以願意去追求這種美麗,是因為人很孤獨,尤其是到死的時候,那是最寂寞的時候,你最愛的人都沒法陪你走到那一段路上面。如果我是一個人,我不知道我所感覺到的那些歡笑和快樂是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感覺得到。人生如此孤獨,以至於我們太需要與人分享。愛就是人活在世界上讓我們覺得不是那麼孤獨的很重要的東西。因為這樣的需要,我們願意去冒險,做世界上最不理性的投資。所以愛情是讓人成為人,又幾乎要超越人的一個很重要的東西。
徐巍:如果說愛情一定會變化,我們如何去相信愛情呢?
梁文道:人生無常。一對人不走到最後都不知道會怎樣。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如果沒有自己過好日子的能力,那他也沒有和別人過好日子的能力。一個女人一定要有別人沒法拿走的東西,這個才是重要的。
徐巍:那對於不可控的因素應該以什麼心態去面對呢?
梁文道:我們太習慣控制風險,而這個時代什麼意外都會發生,但我們的控制慾卻越來越強,所以就會有非常大的焦慮。世界是無常的,我們又是凡夫俗子,沒有人逃得過變化,我們要有順應各種變化的能力。愛情也是這樣,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享受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和所有條件去協調。就像航海,一個航海家不會喜歡沒有變化的航程,完美的天氣預報。他喜歡的是在海上感覺流向的變化,按照心意去協調,才能達到目的地。我們甚至要做好沒有愛情也能活下去的準備。
過節 -- HKAF & HKIFF 2011 之三:其他
HKAF
recycling times
改篇自赫拉巴爾的過於喧囂的孤獨的本土新生劇場作品。一直想看書,所以買了票來迫自己在看劇前先把書看完(<--奇怪的習慣)。改篇滲入當代特色、場景設計巧妙有趣、林澤群的壓場能力非常好,感染力強。然而,現實比小說更迷離,於是一切失色。
坐在我旁邊的人如某人的鬼魅,他使我有與某人同賞此劇的錯覺,而且離開之際,該人竟與我同路。我們沒有交談。而當天正是日本地震。一切如隱喻。
這是頭七。我們不能再同路了,但我們在那短暫的時間以奇怪的方式相遇了,不能相認,但看見你的一颦一笑,你的姿態身段,溫暖我心、繞繫我心。而我知道,頭七以後,你我都要各自上路。祝好。
___________
HKIFF
1.
記錄片
年年HKIFF於我而言也是記錄片節,今年也不例外。
語路
對賈大導完全失望。我明白藝術家也要吃飯,但如果吃飯的代價是犠牲藝術,這個代價太大。全片似是贊助商的形象廣告,出贊助商logo無問題,問題是裡面訪問的每一個人都小有成就,而他們的精神都給影片統一為贊助tagline裡所宣掦的精神。每個人的片段都片面而淺薄,看不見每個人背後的獨特性。
錢,有時真是萬惡之源。
洋洋大觀
好到不行的記錄片。一個字:靚。睇到嘩嘩聲。
以下copy自泊主fb status,不贅。
"怒推!超靚海洋世界!迷樣的拍攝手法,直是與魚同游、在水中活。高超剪接配樂,如同海洋生物隨曲而舞。雖為記錄片,絕無悶場,兼有劇情有訊息。為免劇透,從略,但單看珍貴且華麗的海洋和海洋生物畫面已值回票價有餘。3/4還有一場:http://www.hkiff.org.hk/chi/film/detail/35122-oceans.html"
完全和平手冊
好到不行的記錄片2。日常、細碎,但真實就在其中呈現。我看見網上有評論指此片不知所謂,拍下貓拍下人咁就係記錄片,係人都可拍到云云。如果敍事明徹如簡單線性的說明文字,那還是現實嗎?人與貓的世界交疊,互相反映,生與死、排斥與接納、愛及關懷,群體、社會等,於人於貓,都是如此。和平,就是如此斑駁細碎。
呃錢帝國
好到不行的記錄片3。
同樣copy自泊主fb status,不贅。
"探討的非常透徹,而且易明。連我這個零econ底的人也明白。(反之,其實這些東西真的很難明嗎?還是有關人等不想你明,你愈白癡就愈易呃?)"
"推介!
到底金融海嘯是甚麼一回事?我們現在又真的已經平安大吉了嗎?
為什麼這麼大一件事沒有任何華爾街人士要承擔法律責任?爲什麽始作俑者拿著大筆花紅安然無恙的離開?爲什麽政府的監管措施仍然沒有重大的改變?
為什麼我們現在的工時愈來愈長,卻愈來愈窮、生活質素又愈來愈低?
透徹探討現今制度中的問題,觸目驚心!而且非常簡潔易明。"
不過,我後來又想,或者真的不如我所說的易明。人們在表演/放映場內的奇怪舉動,我也見的不少,甚麼談天呀,電話響呀,咳呀,拍照呀,翻手袋(拉鏈聲呀、魔術貼聲呀、膠袋聲呀、鐵盒香口珠聲呀)呀…但我沒有見過有人會以為文化中心大劇院可以吃蘋果的。完場,那邦人喊:xx銀行呃錢。第一次看見有人在文化藝術場合中示威(還要是廣義上與他們同一立場的場合)。原來是"苦主"。我明白,有些"苦主"們到現在仍得不到賠償,但,他們有否嘗試了解問題的核心?如果示威一味只求自己的權益,那些示威必然薄弱無力。於是,銀行、甚至整個攪挎世界的制度和機器依然強大。幫助他們明白此事核心的電影,完場時換來他們的回應竟與他們在xx銀行門前叫的口號相同。
難,難啊。
粉紅一姐
也很好。在印度推女權,又階級又社會習俗,難難難。影片拍攝sampat的保衛女權工作。喜歡影片展示sampat的矛盾與艱難,人無完人,但如此又對她的工作和堅持有多一分尊敬。
總的來說,今年的紀錄片節(忘記賈大導)很快樂!
2.
動畫
fb友人說今年的動畫明顯兒童化,但可能我根本與兒童沒有多大分別(一樣的低能),所以也就不太覺得吧…
豆富小僧
啲畫風…我以為我睇緊藍貓、成語動畫廊或者小倩…日本啊,堂堂動畫大國啊…
而且,呢齣就堅係細路片。啲故事轉接真係細路先會接受到…
不過,就當係了解下日本嘅文化咁囉。睇下日本妖怪同狸貓大作戰,原來妖怪代表人對大自然的懼怕/敬畏,而狸貓代表貪婪。
回到現實,日本人真係好尊重佢地傳統嘅文化,可惜同時都養得啲狸貓幾大隻…本來地震都唔會咁大件事,但一個核泄…
刺痛我
拿,即係咁。我明你個故仔想講乜,而你又係獨立動畫人,無財無勢,但無可能行行企企畫面正正常常,到動作畫面唔係避就係一鑊粥咁架,我啲投入感無晒囉…
幻象師(終於有一套好的…好滾動…)
美麗而哀愁。畫面好美,故事灰到爆燈。男人的性別鉫鎖,社會的無情發展,令人唏噓…
3.
Abbas Kiarostami
偶然在訂票前的日子碰見某位熱愛電影的前輩w,興奮地向我(其實向人人也是如此)推介基阿魯斯達米,伊朗籍國際名導。於是一於去開下眼界。但其實都是是但選的。不過,真的,好厲害。
橄欖樹下的情人
真實,虛假。
家家家課
教育問題。而我覺得,如此編排,導演大槪是要說,切入學生的個人問題,才是根本?
童心一二三
很喜歡他用handheld來拍攝。不再只是慘情的烏干達,而是立體的烏干達,兒童的歡笑,天氣,人們如何面對生活…
伍
(未看,待續)
4.
其他
質數的孤寂
recycling times
改篇自赫拉巴爾的過於喧囂的孤獨的本土新生劇場作品。一直想看書,所以買了票來迫自己在看劇前先把書看完(<--奇怪的習慣)。改篇滲入當代特色、場景設計巧妙有趣、林澤群的壓場能力非常好,感染力強。然而,現實比小說更迷離,於是一切失色。
坐在我旁邊的人如某人的鬼魅,他使我有與某人同賞此劇的錯覺,而且離開之際,該人竟與我同路。我們沒有交談。而當天正是日本地震。一切如隱喻。
這是頭七。我們不能再同路了,但我們在那短暫的時間以奇怪的方式相遇了,不能相認,但看見你的一颦一笑,你的姿態身段,溫暖我心、繞繫我心。而我知道,頭七以後,你我都要各自上路。祝好。
___________
HKIFF
1.
記錄片
年年HKIFF於我而言也是記錄片節,今年也不例外。
語路
對賈大導完全失望。我明白藝術家也要吃飯,但如果吃飯的代價是犠牲藝術,這個代價太大。全片似是贊助商的形象廣告,出贊助商logo無問題,問題是裡面訪問的每一個人都小有成就,而他們的精神都給影片統一為贊助tagline裡所宣掦的精神。每個人的片段都片面而淺薄,看不見每個人背後的獨特性。
錢,有時真是萬惡之源。
洋洋大觀
好到不行的記錄片。一個字:靚。睇到嘩嘩聲。
以下copy自泊主fb status,不贅。
"怒推!超靚海洋世界!迷樣的拍攝手法,直是與魚同游、在水中活。高超剪接配樂,如同海洋生物隨曲而舞。雖為記錄片,絕無悶場,兼有劇情有訊息。為免劇透,從略,但單看珍貴且華麗的海洋和海洋生物畫面已值回票價有餘。3/4還有一場:http://www.hkiff.org.hk/chi/film/detail/35122-oceans.html"
完全和平手冊
好到不行的記錄片2。日常、細碎,但真實就在其中呈現。我看見網上有評論指此片不知所謂,拍下貓拍下人咁就係記錄片,係人都可拍到云云。如果敍事明徹如簡單線性的說明文字,那還是現實嗎?人與貓的世界交疊,互相反映,生與死、排斥與接納、愛及關懷,群體、社會等,於人於貓,都是如此。和平,就是如此斑駁細碎。
呃錢帝國
好到不行的記錄片3。
同樣copy自泊主fb status,不贅。
"探討的非常透徹,而且易明。連我這個零econ底的人也明白。(反之,其實這些東西真的很難明嗎?還是有關人等不想你明,你愈白癡就愈易呃?)"
"推介!
到底金融海嘯是甚麼一回事?我們現在又真的已經平安大吉了嗎?
為什麼這麼大一件事沒有任何華爾街人士要承擔法律責任?爲什麽始作俑者拿著大筆花紅安然無恙的離開?爲什麽政府的監管措施仍然沒有重大的改變?
為什麼我們現在的工時愈來愈長,卻愈來愈窮、生活質素又愈來愈低?
透徹探討現今制度中的問題,觸目驚心!而且非常簡潔易明。"
不過,我後來又想,或者真的不如我所說的易明。人們在表演/放映場內的奇怪舉動,我也見的不少,甚麼談天呀,電話響呀,咳呀,拍照呀,翻手袋(拉鏈聲呀、魔術貼聲呀、膠袋聲呀、鐵盒香口珠聲呀)呀…但我沒有見過有人會以為文化中心大劇院可以吃蘋果的。完場,那邦人喊:xx銀行呃錢。第一次看見有人在文化藝術場合中示威(還要是廣義上與他們同一立場的場合)。原來是"苦主"。我明白,有些"苦主"們到現在仍得不到賠償,但,他們有否嘗試了解問題的核心?如果示威一味只求自己的權益,那些示威必然薄弱無力。於是,銀行、甚至整個攪挎世界的制度和機器依然強大。幫助他們明白此事核心的電影,完場時換來他們的回應竟與他們在xx銀行門前叫的口號相同。
難,難啊。
粉紅一姐
也很好。在印度推女權,又階級又社會習俗,難難難。影片拍攝sampat的保衛女權工作。喜歡影片展示sampat的矛盾與艱難,人無完人,但如此又對她的工作和堅持有多一分尊敬。
總的來說,今年的紀錄片節(忘記賈大導)很快樂!
2.
動畫
fb友人說今年的動畫明顯兒童化,但可能我根本與兒童沒有多大分別(一樣的低能),所以也就不太覺得吧…
豆富小僧
啲畫風…我以為我睇緊藍貓、成語動畫廊或者小倩…日本啊,堂堂動畫大國啊…
而且,呢齣就堅係細路片。啲故事轉接真係細路先會接受到…
不過,就當係了解下日本嘅文化咁囉。睇下日本妖怪同狸貓大作戰,原來妖怪代表人對大自然的懼怕/敬畏,而狸貓代表貪婪。
回到現實,日本人真係好尊重佢地傳統嘅文化,可惜同時都養得啲狸貓幾大隻…本來地震都唔會咁大件事,但一個核泄…
刺痛我
拿,即係咁。我明你個故仔想講乜,而你又係獨立動畫人,無財無勢,但無可能行行企企畫面正正常常,到動作畫面唔係避就係一鑊粥咁架,我啲投入感無晒囉…
幻象師(終於有一套好的…好滾動…)
美麗而哀愁。畫面好美,故事灰到爆燈。男人的性別鉫鎖,社會的無情發展,令人唏噓…
3.
Abbas Kiarostami
偶然在訂票前的日子碰見某位熱愛電影的前輩w,興奮地向我(其實向人人也是如此)推介基阿魯斯達米,伊朗籍國際名導。於是一於去開下眼界。但其實都是是但選的。不過,真的,好厲害。
橄欖樹下的情人
真實,虛假。
家家家課
教育問題。而我覺得,如此編排,導演大槪是要說,切入學生的個人問題,才是根本?
童心一二三
很喜歡他用handheld來拍攝。不再只是慘情的烏干達,而是立體的烏干達,兒童的歡笑,天氣,人們如何面對生活…
伍
(未看,待續)
4.
其他
質數的孤寂
過節 -- HKAF & HKIFF 2011 之二:懷念翩娜
第二個主題節目是翩娜。hkaf有pina生前的舞團演出她編的康乃馨。還有別人記念pina的作品(但我沒有去看)。而hkiff則有3d pina。而媒體上亦不停出相關文章,最好的當然要數明報世紀版的訪問。
1.
康乃馨
豐富得難以言說的作品,一切只有回歸碎片。
- 康乃馨被踏,美麗與行進之相違
- 男女舞者均穿上舞裙,在山頂者如我差點看不出差異。而,男與女真的如此重要嗎?人,人生而為人,一切追求探索尋覓之根本,豈有二分為男女?
- 追捕。成規與本性之尋樂之相違
- 紅綠燈遊戲。舞者努力學習的廣東話。規則與潛規則,與規則的破敗。
- 手語The Man I Love。厡來如何努力的表達愛,結果總是虛無。
- 特技人從高處跳下。讓我留下印象的卻是在下面尖叫的女人。驚慌、關心、懇切,是由己而生。
- 舞者請我們一同做雙手外伸再向內交叉的四拍動作,舞者走到一觀眾面前,雙手交疊擁抱對方。於是我們明瞭,原來擁抱不過如此簡單,張開雙手再收回來,但我們只擁抱空氣。這是所有孤獨和軟弱的原點。
- 春夏秋冬。時間如舞者排成的一條線,一直推演,但時間亦如舞者的動作所展示一般,循環往復。於是希望在明天,一切美好。
- 舞者說,我為甚麼做舞者呢。於是,他們是活生生的人。
2
3D pina
電影在pina離去後要如何完成,看來他們是花了好多心思。現在的版本由舞者親述在舞團與pina的相交,交雜了多個pina作品的片段,還有另外在街頭拍攝的舞蹈片段。又是碎片。而碎片,有時候反而最能反映真象。而我給震懾於pina看人性、慾望、關係的透徹。
(題外話。我不停看見舞者動作的殘影。是3D技術的問題嗎?)
1.
康乃馨
豐富得難以言說的作品,一切只有回歸碎片。
- 康乃馨被踏,美麗與行進之相違
- 男女舞者均穿上舞裙,在山頂者如我差點看不出差異。而,男與女真的如此重要嗎?人,人生而為人,一切追求探索尋覓之根本,豈有二分為男女?
- 追捕。成規與本性之尋樂之相違
- 紅綠燈遊戲。舞者努力學習的廣東話。規則與潛規則,與規則的破敗。
- 手語The Man I Love。厡來如何努力的表達愛,結果總是虛無。
- 特技人從高處跳下。讓我留下印象的卻是在下面尖叫的女人。驚慌、關心、懇切,是由己而生。
- 舞者請我們一同做雙手外伸再向內交叉的四拍動作,舞者走到一觀眾面前,雙手交疊擁抱對方。於是我們明瞭,原來擁抱不過如此簡單,張開雙手再收回來,但我們只擁抱空氣。這是所有孤獨和軟弱的原點。
- 春夏秋冬。時間如舞者排成的一條線,一直推演,但時間亦如舞者的動作所展示一般,循環往復。於是希望在明天,一切美好。
- 舞者說,我為甚麼做舞者呢。於是,他們是活生生的人。
2
3D pina
電影在pina離去後要如何完成,看來他們是花了好多心思。現在的版本由舞者親述在舞團與pina的相交,交雜了多個pina作品的片段,還有另外在街頭拍攝的舞蹈片段。又是碎片。而碎片,有時候反而最能反映真象。而我給震懾於pina看人性、慾望、關係的透徹。
(題外話。我不停看見舞者動作的殘影。是3D技術的問題嗎?)
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師說(瑜伽篇2)
1
戰士第三式。老師說,不是要身體往前彎多少,而是要腳提起多少。先提起腳,腳提起了多少,身子才往前多少。做瑜伽呢,我們在前面有一個目標,後面有一個目標,只有後面的目標做得好,才能達到前面的目標。
對。也不只是戰士第三式,就是簡單如直立的山式、樹式,其實重點都在根部,腳丫子如何平均地放在地上,已是學問。後面的目標做不好,式子自然做不到,或者做得到,也只虛有其形,無法得到鍛練的好處,反倒傷了筋骨。
瑜伽的鍛練,大概也是生活的道理。前面的目標,風光而有形,你的成就,人人可見。事業、學業、外貌等,皆屬此類。人生呢,後面也有些目標,不過呢,做得好不好,除了你自己,沒有多少人會知道,也沒有多少人會關心,除了少數非常愛你的人。而這些,其實才是生命裡最重要的事,因為這是前面的目標的根基。健康、親情、愛情等,皆屬此類。
名利等前院風光,我並無多少渴求,得著多少就由人評價好了。只是這十年來接連後欄失火,我只覺進退失據。世事紛擾,讀書人本該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未能參與和供獻更多,我是於心有愧的。而最近低潮更覺所有天賦都離我而去,擔心並非沒有。
但是,我記起多年前的自己。雖然一直以來似是理論與工藝雙軌行進,其實各有旺盛和衰落的時間。我記得我當時的安然。其實那安然沒有道理,就是單純的知道會沒有問題。而的確,最後事實證明,那只是休息、沉澱和轉向。雖然有些能力衰落了就失去了,但轉向所帶來的生機,盈然。記取過去,於是,後欄失火,就去滅火和重建吧,根據瑜伽的道理,只要做好這些別人看不見的事,學懂如何用力和放鬆,前面的事只要輕輕鬆鬆的按部就班,一切就會好,倒不用心急去面對和處理。至於當下,必須要做的,自然要努力做好,至於其他,我會傳達我的祝福。
2
課後,一位同學留下來問問題,她說,她已練習多年,但依然做不好。
老師說,我看出你沒有把式子做深。
我怕痛。
那不是痛,而是你沒有尊重自己鍛鍊的時間。
我不好意思偷聽下去,於是離開課室。但,我記住了。尊重當下。無論何時何事,自己有沒有專注?有沒有放下其他的事?有沒有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當下?這是提醒。
而當我離開課室,我收到母親的口訊,有一家族中的長輩命危。
因為無常,所以要尊重當下、珍惜當下。還有,珍惜眼前人。
戰士第三式。老師說,不是要身體往前彎多少,而是要腳提起多少。先提起腳,腳提起了多少,身子才往前多少。做瑜伽呢,我們在前面有一個目標,後面有一個目標,只有後面的目標做得好,才能達到前面的目標。
對。也不只是戰士第三式,就是簡單如直立的山式、樹式,其實重點都在根部,腳丫子如何平均地放在地上,已是學問。後面的目標做不好,式子自然做不到,或者做得到,也只虛有其形,無法得到鍛練的好處,反倒傷了筋骨。
瑜伽的鍛練,大概也是生活的道理。前面的目標,風光而有形,你的成就,人人可見。事業、學業、外貌等,皆屬此類。人生呢,後面也有些目標,不過呢,做得好不好,除了你自己,沒有多少人會知道,也沒有多少人會關心,除了少數非常愛你的人。而這些,其實才是生命裡最重要的事,因為這是前面的目標的根基。健康、親情、愛情等,皆屬此類。
名利等前院風光,我並無多少渴求,得著多少就由人評價好了。只是這十年來接連後欄失火,我只覺進退失據。世事紛擾,讀書人本該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未能參與和供獻更多,我是於心有愧的。而最近低潮更覺所有天賦都離我而去,擔心並非沒有。
但是,我記起多年前的自己。雖然一直以來似是理論與工藝雙軌行進,其實各有旺盛和衰落的時間。我記得我當時的安然。其實那安然沒有道理,就是單純的知道會沒有問題。而的確,最後事實證明,那只是休息、沉澱和轉向。雖然有些能力衰落了就失去了,但轉向所帶來的生機,盈然。記取過去,於是,後欄失火,就去滅火和重建吧,根據瑜伽的道理,只要做好這些別人看不見的事,學懂如何用力和放鬆,前面的事只要輕輕鬆鬆的按部就班,一切就會好,倒不用心急去面對和處理。至於當下,必須要做的,自然要努力做好,至於其他,我會傳達我的祝福。
2
課後,一位同學留下來問問題,她說,她已練習多年,但依然做不好。
老師說,我看出你沒有把式子做深。
我怕痛。
那不是痛,而是你沒有尊重自己鍛鍊的時間。
我不好意思偷聽下去,於是離開課室。但,我記住了。尊重當下。無論何時何事,自己有沒有專注?有沒有放下其他的事?有沒有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當下?這是提醒。
而當我離開課室,我收到母親的口訊,有一家族中的長輩命危。
因為無常,所以要尊重當下、珍惜當下。還有,珍惜眼前人。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過節 -- HKAF & HKIFF 2011 之一:巴赫聖樂節
今年藝術節一副以巴赫聖樂作主題的模樣,我也高高興興的訂票去了。
世事總是難料,到拿著票子去音樂廳的當兒,我的心情在谷底,而巴赫說,神恩永在。
(依時序)
1.
鈴木雅明與日本巴赫古樂團
巴赫清唱刻及詠嘆調
2.
鈴木雅明與日本巴赫古樂團
聖馬太受難曲
感動不已,詳見另文,不贅。
3.

"上帝只能被呈示。巴哈音樂從來不曾放掉井然的理性安排,含蓄不誇張地創造著動人的奇蹟。這話什麼意思?奇蹟怎麼可能含蓄?但巴哈的音樂真就是如此,每一個細節都可以被拿出來分析,卻不曾離開嚴謹的規律與秩序,但是嚴格規範下產生的音樂,竟然一點都不乏味,反而充滿了無窮變化與興味。
這是上帝的音樂,或該說與上帝形象最為貼切呼應的音樂。如同世界萬象一樣多采多姿,複雜豐美,卻又都能被統合在明顯的理性、數學安排原則裏。繁與簡的辯證統一,這不正就是人有所求於上帝,希望上帝提供給人的安穩保證嗎?"
聽著,就如讀經,提醒我,主的形象,平靜我心。
世事總是難料,到拿著票子去音樂廳的當兒,我的心情在谷底,而巴赫說,神恩永在。
(依時序)
1.
鈴木雅明與日本巴赫古樂團
巴赫清唱刻及詠嘆調
2.
鈴木雅明與日本巴赫古樂團
聖馬太受難曲
感動不已,詳見另文,不贅。
3.

HKAF plus
Music & Architecture Tour
Route : Central / Mid Levels
Sacred Heart Chapel
The Hong Kong Catholic 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St John's Cathedral
- 能夠到不對外開放的小聖堂參觀
- 學懂chapel, church 與 cathedral的真正分別 (從前我的理解是錯的)
- 欣賞到歌德式與意大利文藝復興式的建築
- 在St John's Cathedral 聽Die Konzertisten演繹的巴赫經文歌:Komm, Jesu, komm!(來吧,耶穌), BWV229; Singet dem Herrn ein neues Lied(向主唱一首新歌), BWV225。
- (圖)主自有永有,from alpha to omega
4.
HKAF plus
Bach in Situ
St Andrew's Church
Der Geist hilft unser Schwachheit auf (聖靈幫助我們的軟弱), BWV226
Fürchte dich nicht(不用恐懼,我與你同在), BWV228
動聽的合唱與神聖且熟識的教堂環境,好像衪在親自安慰我。
很感謝Die Konzertisten對巴赫創作樂曲背景和當時在教會內的工作生活的講解,好像為我在聽Thomanerchor之前來一場小補課。 :)
5.
聖多馬少年合唱團(Thomanerchor)
Magnificat in D (D大調尊主頌), BWV243
Mass in B minor(B小調彌撒曲), BWV232 (Kyrie & Gloria)
這是我有史以來買的最貴的一張表演門票,附近坐的人完全是另一個階層的人,已退休的女士與友人、upper middle class父母與他們的孩子… 而所有所謂本土文化藝術界和帶有相關氣息的物體完全消失,附庸風雅之高官等角色亦不復見。而我覺得這並不單與錢相關。我在Pina碰盡所有所謂本土文化界的人,而在雲門碰盡所有附庸風雅之士,那些貴價的門票亦不見得平宜。古典音樂界長年自我封鎖,門檻高不可攀,或許是原因?我不知道,亦與己無關,我不過是個因緣際會,闖進異地的外星人。而以下寫的,大槪所謂古典音樂界只會不齒。
_ _ _
經過鈴木雅明與日本巴赫古樂團的聖馬太受難曲,身體已經適應了那種感動,呼吸比較能夠順暢了,但心裡還是感動的。看著台上的小男孩,他們完熟地演釋巴赫的作品,而幾位演釋女高音的獨唱者,一人站在台前演唱,他們不過幾歲。想起這隊少年合唱團是巴赫在萊比錫聖多馬教堂任職時所帶領的合唱團,想起這些獨當一面享盡掌聲的男孩在不過數年後就要因年長轉聲而不能再唱…我無法想像那些孩子要如何適應和面對轉聲的"青少年危機"(對比"中年危機")。他們人生裡最光輝燦爛的日子,在其踏進青春期的當下就要消失。而,要把巴赫的這個合唱團延續至今,那裡面到底有著多少個那樣的孩子?卑微而偉大。
_ _ _
獻花與安歌。完場,工作人員向領唱及獨唱者獻花。他們把花獻給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裡的女樂手,就是台上寥寥可數的那幾位女性。可愛的小紳士。
我們拍掌。他們站立、坐下,進後台、上前台。然後,出乎意料地,合唱團清唱了一小段聖樂,作為安歌。我以為天使降臨,頌讚神恩。直是天籟之音。神的創造,人手造的,無法可比。聲樂原來就是最美的樂器。
_ _ _
聽完天籟之音,癲咗。在音樂廳外的攤位以貴價買了Thomanerchor的St Matthew Passion和Mass in B minor。回家過進i-phone,聽著聽著,我了解到,原來音樂會與CD的確是兩回事。我說的,不是質素的問題,而是,音樂會是一個整體的經驗,如儀式。我能看見到底弦部還是管部在演奏,我看見獨奏者站起來;我看見合唱團這部分在唱一音、那部分在唱二音,我看見獨唱者慢慢步往台的前方;我看見指導以肢體與成員溝通交流…雖然據聞專業的欣賞者加上專業的音響,能分別出第幾行第幾個演奏者的瑕疵。而一般有著較好訓練的人都會聽得出不同樂器的聲音。但看見與看不見本身是有其差異的。我差不多是無法從i-phone或CD聽St Matthew Passion,因為我無法忍受那如歌劇的整體經驗變成純然的聲音。不過,我倒是常常在聽Mass in B minor。CD退去了音樂廳裡各種美好和紛擾,回到聲音本身,於是,我開始明白陽照所說的:
Music & Architecture Tour
Route : Central / Mid Levels
Sacred Heart Chapel
The Hong Kong Catholic 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St John's Cathedral
- 能夠到不對外開放的小聖堂參觀
- 學懂chapel, church 與 cathedral的真正分別 (從前我的理解是錯的)
- 欣賞到歌德式與意大利文藝復興式的建築
- 在St John's Cathedral 聽Die Konzertisten演繹的巴赫經文歌:Komm, Jesu, komm!(來吧,耶穌), BWV229; Singet dem Herrn ein neues Lied(向主唱一首新歌), BWV225。
- (圖)主自有永有,from alpha to omega
4.
HKAF plus
Bach in Situ
St Andrew's Church
Der Geist hilft unser Schwachheit auf (聖靈幫助我們的軟弱), BWV226
Fürchte dich nicht(不用恐懼,我與你同在), BWV228
動聽的合唱與神聖且熟識的教堂環境,好像衪在親自安慰我。
很感謝Die Konzertisten對巴赫創作樂曲背景和當時在教會內的工作生活的講解,好像為我在聽Thomanerchor之前來一場小補課。 :)
5.
聖多馬少年合唱團(Thomanerchor)
Magnificat in D (D大調尊主頌), BWV243
Mass in B minor(B小調彌撒曲), BWV232 (Kyrie & Gloria)
這是我有史以來買的最貴的一張表演門票,附近坐的人完全是另一個階層的人,已退休的女士與友人、upper middle class父母與他們的孩子… 而所有所謂本土文化藝術界和帶有相關氣息的物體完全消失,附庸風雅之高官等角色亦不復見。而我覺得這並不單與錢相關。我在Pina碰盡所有所謂本土文化界的人,而在雲門碰盡所有附庸風雅之士,那些貴價的門票亦不見得平宜。古典音樂界長年自我封鎖,門檻高不可攀,或許是原因?我不知道,亦與己無關,我不過是個因緣際會,闖進異地的外星人。而以下寫的,大槪所謂古典音樂界只會不齒。
_ _ _
經過鈴木雅明與日本巴赫古樂團的聖馬太受難曲,身體已經適應了那種感動,呼吸比較能夠順暢了,但心裡還是感動的。看著台上的小男孩,他們完熟地演釋巴赫的作品,而幾位演釋女高音的獨唱者,一人站在台前演唱,他們不過幾歲。想起這隊少年合唱團是巴赫在萊比錫聖多馬教堂任職時所帶領的合唱團,想起這些獨當一面享盡掌聲的男孩在不過數年後就要因年長轉聲而不能再唱…我無法想像那些孩子要如何適應和面對轉聲的"青少年危機"(對比"中年危機")。他們人生裡最光輝燦爛的日子,在其踏進青春期的當下就要消失。而,要把巴赫的這個合唱團延續至今,那裡面到底有著多少個那樣的孩子?卑微而偉大。
_ _ _
獻花與安歌。完場,工作人員向領唱及獨唱者獻花。他們把花獻給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裡的女樂手,就是台上寥寥可數的那幾位女性。可愛的小紳士。
我們拍掌。他們站立、坐下,進後台、上前台。然後,出乎意料地,合唱團清唱了一小段聖樂,作為安歌。我以為天使降臨,頌讚神恩。直是天籟之音。神的創造,人手造的,無法可比。聲樂原來就是最美的樂器。
_ _ _
聽完天籟之音,癲咗。在音樂廳外的攤位以貴價買了Thomanerchor的St Matthew Passion和Mass in B minor。回家過進i-phone,聽著聽著,我了解到,原來音樂會與CD的確是兩回事。我說的,不是質素的問題,而是,音樂會是一個整體的經驗,如儀式。我能看見到底弦部還是管部在演奏,我看見獨奏者站起來;我看見合唱團這部分在唱一音、那部分在唱二音,我看見獨唱者慢慢步往台的前方;我看見指導以肢體與成員溝通交流…雖然據聞專業的欣賞者加上專業的音響,能分別出第幾行第幾個演奏者的瑕疵。而一般有著較好訓練的人都會聽得出不同樂器的聲音。但看見與看不見本身是有其差異的。我差不多是無法從i-phone或CD聽St Matthew Passion,因為我無法忍受那如歌劇的整體經驗變成純然的聲音。不過,我倒是常常在聽Mass in B minor。CD退去了音樂廳裡各種美好和紛擾,回到聲音本身,於是,我開始明白陽照所說的:
"上帝只能被呈示。巴哈音樂從來不曾放掉井然的理性安排,含蓄不誇張地創造著動人的奇蹟。這話什麼意思?奇蹟怎麼可能含蓄?但巴哈的音樂真就是如此,每一個細節都可以被拿出來分析,卻不曾離開嚴謹的規律與秩序,但是嚴格規範下產生的音樂,竟然一點都不乏味,反而充滿了無窮變化與興味。
這是上帝的音樂,或該說與上帝形象最為貼切呼應的音樂。如同世界萬象一樣多采多姿,複雜豐美,卻又都能被統合在明顯的理性、數學安排原則裏。繁與簡的辯證統一,這不正就是人有所求於上帝,希望上帝提供給人的安穩保證嗎?"
聽著,就如讀經,提醒我,主的形象,平靜我心。
感恩,榮歸上主。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時光倒流三十年
早上,路上看見一男子,肩搭過頭笠毛衣,衣袖結在胸前;直條恤衫、西褲,衫腳束在褲內,腰繫皮帶;腳踏素淨黑色皮鞋,稍舊,但看得出是好品質、保養得宜、刷得亮麗;一頭及頸自然微曲的花白髪,鼻樑架著細緻的金絲眼鏡,讀著報,該是路上在街邊報攤買的,手裡報紙堆疊得有點亂,大概已讀了好些。我站在他後面,等待公車。時空錯亂,瞬間恬靜、知性而美好。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喜歡的,不都對己有益
在讀網站「活法兒」給我寄來的、適合我的、關於這個節氣(清明)的養生小點子。
它説:鬱悶時常喜歡吃「可口」食物,因為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可以增加情緒的穩定,但不要多吃脂肪和糖含量高的食物,會增加體內的濕氣,阻礙氣機運行…。
然後,我想起早前,我的中醫給我的訓示。寒的、濕的,要少吃。他一面數哪些食物屬寒屬濕,我的心一面沉。因為,那裡面不少都是我喜歡的食物。有友人說:幸好我不信中醫,否則不是甚麼也不能吃了麼?但我知道,這是我生命裡的功課。原來,喜歡的,不都對己有益。
要記住了。
它説:鬱悶時常喜歡吃「可口」食物,因為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可以增加情緒的穩定,但不要多吃脂肪和糖含量高的食物,會增加體內的濕氣,阻礙氣機運行…。
然後,我想起早前,我的中醫給我的訓示。寒的、濕的,要少吃。他一面數哪些食物屬寒屬濕,我的心一面沉。因為,那裡面不少都是我喜歡的食物。有友人說:幸好我不信中醫,否則不是甚麼也不能吃了麼?但我知道,這是我生命裡的功課。原來,喜歡的,不都對己有益。
要記住了。
抄書:樂評工作者的專業與良知
雖然文章說的是樂評,但其他文藝評論也是相通的吧。
在香港,評論人要完全做到文章所說的那樣簡直不可能,但這是我們的目標!
共勉~
----------------------------
http://artcriticism.ncafroc.org.tw/news.php?ItemType=browse&no=10
樂評工作者的專業與良知
作者:張己任(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
「樂評」是一種專業,是一種智力的顯示,是一種「分析的」行為;是以音樂的演出、或對一首新曲為主要分析對象的專業。而且這種專業與新聞媒體無法分離,「樂評」原是十九世紀音樂報導的產物。因此,「樂評」要比一場音樂的演出,或一首新曲的發表,對社會具有更多、更廣的影響力。一場音樂會只能對參加這場音樂會的觀眾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然而一篇「樂評」卻可隨著媒體的傳播影響許多不在場的人。因此「樂評家」其實也是新聞工作者,除了必須具備作為「樂評家」的專業以外,也必須同時具備新聞工作者的專業與倫理!如何能做到「中肯」是樂評家的一個難題,也是「樂評家」必須具備的的「良知」!尤其在目前網路盛興的時代,這種「良知」顯得益發重要。
二十世紀中後期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最受人推崇的樂評家、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以「樂評家」獲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的人物,哈羅德‧荀白克(Harold Schonberg, 1915 – 2003)在他的文集《面對音樂》(“Facing the Music”)的序文中寫道:
「美國老一輩的作曲家與樂評家湯姆笙(Virgil Thomson,1896-1989)有一次提到,他可以『中肯』的態度來評論他的祖母,而其論點將不因與其祖母之『親情』而受到影響。我十分懷疑這種可能性。一個人豈能『無情』至斯?音樂圈的範圍窄小,門戶並立,而且彼此之間相互攻訐的可能性也很大。沒有人會相信『時報』的樂評家能為他朋友的音樂作品或演出,寫出不偏不倚的公正評論。基於這個原因,『時報』樂評部設有一項規矩,即是『時報』的樂評家不准與採訪或評論的對象有較接近的關係。如果兩人關係原本密切──這常是在所難免的──那麼這位樂評家就喪失了採訪或評論這位音樂家的資格。我也曾經面臨這種情形……
「基於同樣的理由,『時報』樂評家本身也不能同時具有演奏家或作曲家的角色。因為身為『時報』樂評家的關係,姑且不論他自己有多耿直純正,一些指揮家、演奏家或一些音樂團體會恭維他,邀他演奏或委託他作曲,或演出他的作品,這勢必影響到他以後評論的份量。
『時報』的樂評家也不容許為『時報』以外的刊物寫作而接受報酬。如果容許接受酬勞的話,那麼『時報』的樂評家就可能接受『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大都會歌劇院』或其他音樂機構的酬勞,這也將影響他的評論工作。有些報紙的樂評家不時為人寫節目解說、唱片解說之類的工作來增加他們的收入,雖然情由可原,卻仍然令我不齒。」
哈羅德‧荀白克在「紐約時報」樂評部立下的規矩,是有志於從事樂評的人應該嚴肅以對的評論倫理。
信守「中立」是樂評的倫理,但是要成為一個樂評家,本身仍然需要一些基本條件。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樂評家之一的蕭伯納 (Bernard Shaw, 1856-1950),曾寫了一篇《如何成為一個樂評家》,這篇文章是每一位想要成為樂評家的人士們必讀的作品。文中談到「樂評家」在處理一個演奏會或面對一首新曲時的「難題」。而這些「難題」都牽涉到「樂評家」的「良知」!像是應該如何把一首樂曲或對某次演出的瞭解,用文字來向一群陌生又不在場的讀者顯示清楚,哪一點是「真正」重要的? 哪一點是「不太」重要的?有什麼偏見應該要避免?有哪一點被忽略了?最重要的是,如何能維持樂評人的職業道德?如何能夠不利用身為「樂評家」的力量而誤導群眾?或傷害到某人或某一首作品?不管是「蓄意」、疏忽、一時情緒化、或因為渴望表現而產生的傷害….等等,都要避免。
要能面對這些「難題」,蕭伯納認為一個樂評家必須要先具備三種能力:一、要對他所評論的藝術,具有足夠的興趣與修養;二、必須知道如何使用文字;三、必須知道如何批評。除了這三種基本能力以外,蕭伯納也認為,一個樂評家必須博學多聞,必須要瞭解經濟與政治對音樂活動的影響,也必須對各種藝術有足夠的認識;還要具有對讀者提供認識音樂概念、認識批評及認識批評理論的熱忱。此外,蕭伯納也特別強調,一個樂評家必須要能經濟獨立,這樣他才能免於不由自主地受到各種牽制。
如何才能「對他所評論的藝術,具有足夠的興趣與修養」?對某種藝術的「興趣」或許牽涉到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性向」,不能強求;但對某種藝術的「修養」卻絕對是後天的努力而來。
「必須知道如何使用文字」,原本是作為樂評家的基本條件,蕭伯納特別提到文字的使用,當然是有更深一層含意的。荀白克也意有所指的說:「如果你有清晰而有力的見解,並且對這些見解具有強烈的信念,在表達這個見解之時,帶有自負的意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我們這些樂評家之中,有些同仁至少學會了怎樣用禮貌而文雅的字眼來表達我們的自負!」
「樂評」一直是台灣樂壇最弱的一環,台灣的報社中從來沒有專司樂評的職位,更別說設有樂評部了! 在這種情形下,經濟獨立對台灣樂評工作者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應該如何拿捏,是台灣樂評家的一個難題。多年來,許多的音樂家們就感嘆我們的聽眾太少。很多人歸罪於沒有培養聽眾!然而沒有培養聽眾又是誰的責任呢?音樂教育家、音樂家當然要都要負一些責任,作為媒體人的樂評家卻也不能推卸他的責任。因此台灣從事樂評的工作者,特別需要具有對讀者提供認識音樂概念、認識批評及認識批評理論的熱忱。
回顧過去近三十年來台灣的樂評,一九八零年代的台灣的樂評雖然較少見,在專業性方面或許部份也有所不足,但大致還維持有相當的新聞道德與倫理;一九九零年代隨著解嚴與媒體的開放,造就了一些敢言敢批,但在專業與新聞道德方面卻令人不恭維的「樂評人」,譁眾取寵的言論不僅傷害了許多音樂工作者,也誤導了一般大眾;隨著網路的發展與音樂雜誌的沒落,二十一世紀初的樂評在平面媒體上明顯衰退,網路上的「樂評」卻是欣欣向榮、五花八門的多元現象!這種現象雖然可喜,卻也浮現出「民粹」與缺乏「專業」的問題。
哈羅德‧荀白克與蕭伯納對成為「樂評家」的要求,與身為「樂評家」所需具備的「良知」,現在看來顯的益發令人深省!
在香港,評論人要完全做到文章所說的那樣簡直不可能,但這是我們的目標!
共勉~
----------------------------
http://artcriticism.ncafroc.org.tw/news.php?ItemType=browse&no=10
樂評工作者的專業與良知
作者:張己任(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
「樂評」是一種專業,是一種智力的顯示,是一種「分析的」行為;是以音樂的演出、或對一首新曲為主要分析對象的專業。而且這種專業與新聞媒體無法分離,「樂評」原是十九世紀音樂報導的產物。因此,「樂評」要比一場音樂的演出,或一首新曲的發表,對社會具有更多、更廣的影響力。一場音樂會只能對參加這場音樂會的觀眾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然而一篇「樂評」卻可隨著媒體的傳播影響許多不在場的人。因此「樂評家」其實也是新聞工作者,除了必須具備作為「樂評家」的專業以外,也必須同時具備新聞工作者的專業與倫理!如何能做到「中肯」是樂評家的一個難題,也是「樂評家」必須具備的的「良知」!尤其在目前網路盛興的時代,這種「良知」顯得益發重要。
二十世紀中後期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最受人推崇的樂評家、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以「樂評家」獲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的人物,哈羅德‧荀白克(Harold Schonberg, 1915 – 2003)在他的文集《面對音樂》(“Facing the Music”)的序文中寫道:
「美國老一輩的作曲家與樂評家湯姆笙(Virgil Thomson,1896-1989)有一次提到,他可以『中肯』的態度來評論他的祖母,而其論點將不因與其祖母之『親情』而受到影響。我十分懷疑這種可能性。一個人豈能『無情』至斯?音樂圈的範圍窄小,門戶並立,而且彼此之間相互攻訐的可能性也很大。沒有人會相信『時報』的樂評家能為他朋友的音樂作品或演出,寫出不偏不倚的公正評論。基於這個原因,『時報』樂評部設有一項規矩,即是『時報』的樂評家不准與採訪或評論的對象有較接近的關係。如果兩人關係原本密切──這常是在所難免的──那麼這位樂評家就喪失了採訪或評論這位音樂家的資格。我也曾經面臨這種情形……
「基於同樣的理由,『時報』樂評家本身也不能同時具有演奏家或作曲家的角色。因為身為『時報』樂評家的關係,姑且不論他自己有多耿直純正,一些指揮家、演奏家或一些音樂團體會恭維他,邀他演奏或委託他作曲,或演出他的作品,這勢必影響到他以後評論的份量。
『時報』的樂評家也不容許為『時報』以外的刊物寫作而接受報酬。如果容許接受酬勞的話,那麼『時報』的樂評家就可能接受『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大都會歌劇院』或其他音樂機構的酬勞,這也將影響他的評論工作。有些報紙的樂評家不時為人寫節目解說、唱片解說之類的工作來增加他們的收入,雖然情由可原,卻仍然令我不齒。」
哈羅德‧荀白克在「紐約時報」樂評部立下的規矩,是有志於從事樂評的人應該嚴肅以對的評論倫理。
信守「中立」是樂評的倫理,但是要成為一個樂評家,本身仍然需要一些基本條件。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樂評家之一的蕭伯納 (Bernard Shaw, 1856-1950),曾寫了一篇《如何成為一個樂評家》,這篇文章是每一位想要成為樂評家的人士們必讀的作品。文中談到「樂評家」在處理一個演奏會或面對一首新曲時的「難題」。而這些「難題」都牽涉到「樂評家」的「良知」!像是應該如何把一首樂曲或對某次演出的瞭解,用文字來向一群陌生又不在場的讀者顯示清楚,哪一點是「真正」重要的? 哪一點是「不太」重要的?有什麼偏見應該要避免?有哪一點被忽略了?最重要的是,如何能維持樂評人的職業道德?如何能夠不利用身為「樂評家」的力量而誤導群眾?或傷害到某人或某一首作品?不管是「蓄意」、疏忽、一時情緒化、或因為渴望表現而產生的傷害….等等,都要避免。
要能面對這些「難題」,蕭伯納認為一個樂評家必須要先具備三種能力:一、要對他所評論的藝術,具有足夠的興趣與修養;二、必須知道如何使用文字;三、必須知道如何批評。除了這三種基本能力以外,蕭伯納也認為,一個樂評家必須博學多聞,必須要瞭解經濟與政治對音樂活動的影響,也必須對各種藝術有足夠的認識;還要具有對讀者提供認識音樂概念、認識批評及認識批評理論的熱忱。此外,蕭伯納也特別強調,一個樂評家必須要能經濟獨立,這樣他才能免於不由自主地受到各種牽制。
如何才能「對他所評論的藝術,具有足夠的興趣與修養」?對某種藝術的「興趣」或許牽涉到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性向」,不能強求;但對某種藝術的「修養」卻絕對是後天的努力而來。
「必須知道如何使用文字」,原本是作為樂評家的基本條件,蕭伯納特別提到文字的使用,當然是有更深一層含意的。荀白克也意有所指的說:「如果你有清晰而有力的見解,並且對這些見解具有強烈的信念,在表達這個見解之時,帶有自負的意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我們這些樂評家之中,有些同仁至少學會了怎樣用禮貌而文雅的字眼來表達我們的自負!」
「樂評」一直是台灣樂壇最弱的一環,台灣的報社中從來沒有專司樂評的職位,更別說設有樂評部了! 在這種情形下,經濟獨立對台灣樂評工作者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應該如何拿捏,是台灣樂評家的一個難題。多年來,許多的音樂家們就感嘆我們的聽眾太少。很多人歸罪於沒有培養聽眾!然而沒有培養聽眾又是誰的責任呢?音樂教育家、音樂家當然要都要負一些責任,作為媒體人的樂評家卻也不能推卸他的責任。因此台灣從事樂評的工作者,特別需要具有對讀者提供認識音樂概念、認識批評及認識批評理論的熱忱。
回顧過去近三十年來台灣的樂評,一九八零年代的台灣的樂評雖然較少見,在專業性方面或許部份也有所不足,但大致還維持有相當的新聞道德與倫理;一九九零年代隨著解嚴與媒體的開放,造就了一些敢言敢批,但在專業與新聞道德方面卻令人不恭維的「樂評人」,譁眾取寵的言論不僅傷害了許多音樂工作者,也誤導了一般大眾;隨著網路的發展與音樂雜誌的沒落,二十一世紀初的樂評在平面媒體上明顯衰退,網路上的「樂評」卻是欣欣向榮、五花八門的多元現象!這種現象雖然可喜,卻也浮現出「民粹」與缺乏「專業」的問題。
哈羅德‧荀白克與蕭伯納對成為「樂評家」的要求,與身為「樂評家」所需具備的「良知」,現在看來顯的益發令人深省!
抄書:無論走得多遠,要面對的其實也是藏在自我中一口深不見底的井
(對不起,又抄書了。)
韓麗珠。另一位我喜愛的同代女作家。
喜歡她這篇,關於在香港這個地方生活的人的所擁有的文字和書寫、關於一個人在外。還有這一小段:
J 不止一次以批評的口吻對我說︰ 「你想得太多。」每次我想起她的話,也在心裏以不同的方式反駁她。我們的相處並不和諧,也大概不會再相見,但她是我生命裏難得的老師(正如美術館門外的工作人員,或向我問路的男子),讓我明白,無論走得多遠,要面對的其實也是藏在自我中一口深不見底的井。
嗯。到底要面對的,不是別的甚麼,是自己。
------------------------------
踏在別人的地板上
文 韓麗珠
2011-02-06 明報
編按:過往,我們或會都好奇於遠赴美國愛荷華大學交流的香港作家,他們參加大學這個一年一度的國際寫作計劃,和世界各地作家聚首,將是怎樣的相遇和衝擊?去年的參與作家為赴美的韓麗珠,她嘗試以割裂的關鍵詞重新組合數月間碎片般的體驗,讓我們瞥見家鄉和異地之間的斑駁,尋找空間與無家可歸對峙時,寧靜而緊張的寫作狀態。
後來我一直不知道怎樣把在愛荷華的經歷變成文字。當我身在那個小城的時候,在面書上總是有朋友問我︰ 「怎麼了?想知道你在那邊的生活。」然而我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告訴他們。甚至,彷彿無論哪一種形式表達也扭曲了它本身。有些事情難以言說,或許幾乎所有的事情一旦傳達便不免面目全非,能重現的似乎只是它們如碎片那樣的本相。
飢餓
切實地讓我知道,自己到了一個全然陌生的國度的,並不是令人自覺有如囚犯的機場關卡檢查,也不是車子駛進愛荷華巿中心時人煙稀少的草地或反映在河面上的陽光,而是那個小食包裏的babybel 乳酪。
「只是想到你們可能會餓。」到機場迎接我的是大學裏的司機,那是個年輕的女孩,外號「動物母親」。她笑把一個紙袋遞給我,內裏有小麥包、水果和圓扁形的babybel 乳酪。
夜深時我醒來了。那是香港的日間。我感到自己的腸子在蠕動,但內裏空空如也。我懷念飛機上的食物,那份冰冷的三文治,以及上機前吃的拉麵和小籠包(以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對於麵食和小籠包的欲望始終無法得到滿足),於是把小食紙袋打開,撕開了包裹圓扁形乳酪的紅色蜜蠟,把乳酪拌麥包一起吃下去。
那無法抵消飢餓,後來,飢餓像毛衣上破了的洞不斷擴張,但在午夜寂靜的房間裏,我生出了幻想,在接下來的十個星期,我要搜購很多很多babybel,把乳酪圓塊一個接一個吞下去。那是一種新的味道。
語言的憂愁
在一張註明了三十多個來自不同地方的作家的表格上,我沒有釐清自己來自一個城巿,而不是一個國家。接下來的很多天,無論我如何努力,向那些查問關於我居住的那片土地的人解釋,我住的城巿和它所隸屬的國家,擁有不同的文化、習慣、價值觀、經濟、法律制度,書寫和言說的語言也不同,那並不是相同的所在,我並不歸屬於我的國籍背後那一片宏巨的歷史。但我始終無法說清楚。各種輕微的、不重要的、難以察覺的誤會便層層地堆疊起來。
喜歡詩和音樂的作家CW 告訴我,在他居住的地方,音樂並非由腦袋生出,那來自肚腹。「而肚腹,」他摸自己的胃說︰ 「連土地。」我便明白了為什麼總是感到飢腸轆轆。我缺乏的並不是食物,而是安居其中的語言。在愛荷華,我只能說英語和普通話,日常生活的對話似乎沒有出現嚴重的問題,但在這兩種語言中也沒有熟悉的位置。
我書寫的並不是廣東話,也不是普通話,那是一種擠壓在三種語言的夾縫之中的語言——是以廣東話朗讀起來的普通話,攙雜了廣東話用語、思維方式和用法的中文,像一種拙樸的翻譯文字,包含許多不確定和可能。我可以一天不對任何人說出一句話,但每天都在腦袋裏進行不同的對話和編寫字句,那是內在的語言,有時候,外在的語言跟內在的會互相影響。
如果那也算是一種鄉愁,我所想念的大概並非一個確切的空間,而是能躺臥其中的語言。語言最大的功用或許並不在於對話,而是界定、建構自我、意念、與他人,甚至世界的關係。如果通過一種語言可以開啟一個世界,遠離一種語言,便與原來的世界漸行漸遠。
在一個討論國際文學的課堂上,我必須介紹我來自那地方的寫作狀和文學,於是我告訴他們,在我出生和長大的地方,人們說的並不能寫下來,會寫下來的大概也不會說出來,寫便成了一件遠離日常的事,在寫作的過程裏,寫作的人往往不斷發現那些只屬於他們個人世界的語言。
在那語言的縫隙,我們相對地自由。我不肯定,要是我並非在那城巿成長,是不是會選擇寫。下課後,收到作家A 的電郵,她說她明白。
「我們也有遷徙的歷史。而我們的阿爾及利亞語,也漸漸被荷蘭語所取代。」A 說,以我們都感到陌生但竭力要進入的英語。
寧靜
我住在大學內的一所酒店,227 號房間,四堵牆壁和一扇門界定了每個寫作的人擁有的基本空間——最初,我那樣以為,卻忽略了,在一個多種族的環境裏,膚色、國籍,甚至發音都先入為主地決定了人際網絡,或我們對彼此的想像和期望。
X 和J 並不隱瞞對於我把大部分時間用於寫小說的不滿。
「你應該多曬太陽。」J 說。
「你不能整天關在房子裏。」X 說︰ 「你是個獨行俠!」
他們說,在他們的國家,寫作的人都注重聯誼,而我不但皮膚的顏色跟他們非常接近,而且護照上的國籍,就是他們的國家。
某個下午,我以生病為理由推掉他們的飯局以後,看窗外,外面是另一幢大廈的背面,忽然想到,要找天獨自到酒店外的河邊散步,那是房間的窗子看不到的河。
而且領悟了,無論在哪一個國家,或哪一個群體,也無法不劃定界線,那根跟不同的人保持的,不容踰越的界線,無形的,卻必須比任何牆壁穩固,如果我要守內心某個非常寧靜的角落。
顏色
在旅行中,我們定期到更遠的地方旅行。在芝加哥,走出了兩個人的房間以後,我獨自外出遊逛。我只是在那裏停留了一天,在一天裏,有兩個人向我問路。最初,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無法從我的外表判別,我並不是在那裏土生土長的人,也不會知道路,而且我的手裏,拿一份供遊客用的地圖。
那個夜裏,回酒店的途中,一個深膚色的年輕男子走到我跟前,問我一間醫院的所在,我告訴他我是旅人,並不認得路。他的神色便崩潰了,說了一口粗話。我有點害怕,向另一個方向走遠。
只是走到兩個街口以外,才想起,他要到醫院做什麼?是探望一個重要的人,還是有不得不急辦理的事,為什麼我不指示他問附近店子的員工,或熟悉街道的人,而先想到他可能會對我生出危險?但那時候,我已走過了兩條街,他大概也走了更遠的路,已經無法回過頭去。
旅行中的旅行最後一站是紐約。在旅行中,我遇到的店員、侍應、美術館內怒氣的檢查員等,為數不少都是深膚色的人。在紐約的現代美術館門外,每天早晨開館的時候,都排長長的隊伍,尾巴延伸至人群裏。那天,我問門外一名深膚色的工作人員應該在哪裏排隊,他只是彎起了一邊嘴角說︰ 「You are bold.」再說︰ 「You are confident. Very confident.」我可以感到當中的惡意。為了這樣的事,我氣悶了大半天。在那裏,我感到四周都是關上了的門,而我只能在許多的門外經過,蹓逛。只是在一天快要完結的時候,忽然覺得,我其實無法完全明白他們的狀,例如在攝氏6 度(或更冷)的早上,站在美術館門外,看在街上來往的人,並回答相差無幾的問題。我只是知道,所有負面的情緒,源頭都是生活裏形形色色莫以名狀的痛苦。在莫奈的一幅畫前,我站了很久很久,並且第一次發現,蓮花池裏,包含他所看到的一整個世界。
J 不止一次以批評的口吻對我說︰ 「你想得太多。」每次我想起她的話,也在心裏以不同的方式反駁她。我們的相處並不和諧,也大概不會再相見,但她是我生命裏難得的老師(正如美術館門外的工作人員,或向我問路的男子),讓我明白,無論走得多遠,要面對的其實也是藏在自我中一口深不見底的井。
回家
我曾經生出了想要在愛荷華一直住下去的念頭,也曾經以為,當我回來後,會非常懷念在那裏的一切。可是,從紐約回香港的飛機上,我只想盡快回到自己的家,跟親密的朋友和人相見,踏在自己的木地板上。 遠行確實是美妙的,但沒有什麼比回家更好。
(標題為編者擬)
韓麗珠。另一位我喜愛的同代女作家。
喜歡她這篇,關於在香港這個地方生活的人的所擁有的文字和書寫、關於一個人在外。還有這一小段:
J 不止一次以批評的口吻對我說︰ 「你想得太多。」每次我想起她的話,也在心裏以不同的方式反駁她。我們的相處並不和諧,也大概不會再相見,但她是我生命裏難得的老師(正如美術館門外的工作人員,或向我問路的男子),讓我明白,無論走得多遠,要面對的其實也是藏在自我中一口深不見底的井。
嗯。到底要面對的,不是別的甚麼,是自己。
------------------------------
踏在別人的地板上
文 韓麗珠
2011-02-06 明報
編按:過往,我們或會都好奇於遠赴美國愛荷華大學交流的香港作家,他們參加大學這個一年一度的國際寫作計劃,和世界各地作家聚首,將是怎樣的相遇和衝擊?去年的參與作家為赴美的韓麗珠,她嘗試以割裂的關鍵詞重新組合數月間碎片般的體驗,讓我們瞥見家鄉和異地之間的斑駁,尋找空間與無家可歸對峙時,寧靜而緊張的寫作狀態。
後來我一直不知道怎樣把在愛荷華的經歷變成文字。當我身在那個小城的時候,在面書上總是有朋友問我︰ 「怎麼了?想知道你在那邊的生活。」然而我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告訴他們。甚至,彷彿無論哪一種形式表達也扭曲了它本身。有些事情難以言說,或許幾乎所有的事情一旦傳達便不免面目全非,能重現的似乎只是它們如碎片那樣的本相。
飢餓
切實地讓我知道,自己到了一個全然陌生的國度的,並不是令人自覺有如囚犯的機場關卡檢查,也不是車子駛進愛荷華巿中心時人煙稀少的草地或反映在河面上的陽光,而是那個小食包裏的babybel 乳酪。
「只是想到你們可能會餓。」到機場迎接我的是大學裏的司機,那是個年輕的女孩,外號「動物母親」。她笑把一個紙袋遞給我,內裏有小麥包、水果和圓扁形的babybel 乳酪。
夜深時我醒來了。那是香港的日間。我感到自己的腸子在蠕動,但內裏空空如也。我懷念飛機上的食物,那份冰冷的三文治,以及上機前吃的拉麵和小籠包(以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對於麵食和小籠包的欲望始終無法得到滿足),於是把小食紙袋打開,撕開了包裹圓扁形乳酪的紅色蜜蠟,把乳酪拌麥包一起吃下去。
那無法抵消飢餓,後來,飢餓像毛衣上破了的洞不斷擴張,但在午夜寂靜的房間裏,我生出了幻想,在接下來的十個星期,我要搜購很多很多babybel,把乳酪圓塊一個接一個吞下去。那是一種新的味道。
語言的憂愁
在一張註明了三十多個來自不同地方的作家的表格上,我沒有釐清自己來自一個城巿,而不是一個國家。接下來的很多天,無論我如何努力,向那些查問關於我居住的那片土地的人解釋,我住的城巿和它所隸屬的國家,擁有不同的文化、習慣、價值觀、經濟、法律制度,書寫和言說的語言也不同,那並不是相同的所在,我並不歸屬於我的國籍背後那一片宏巨的歷史。但我始終無法說清楚。各種輕微的、不重要的、難以察覺的誤會便層層地堆疊起來。
喜歡詩和音樂的作家CW 告訴我,在他居住的地方,音樂並非由腦袋生出,那來自肚腹。「而肚腹,」他摸自己的胃說︰ 「連土地。」我便明白了為什麼總是感到飢腸轆轆。我缺乏的並不是食物,而是安居其中的語言。在愛荷華,我只能說英語和普通話,日常生活的對話似乎沒有出現嚴重的問題,但在這兩種語言中也沒有熟悉的位置。
我書寫的並不是廣東話,也不是普通話,那是一種擠壓在三種語言的夾縫之中的語言——是以廣東話朗讀起來的普通話,攙雜了廣東話用語、思維方式和用法的中文,像一種拙樸的翻譯文字,包含許多不確定和可能。我可以一天不對任何人說出一句話,但每天都在腦袋裏進行不同的對話和編寫字句,那是內在的語言,有時候,外在的語言跟內在的會互相影響。
如果那也算是一種鄉愁,我所想念的大概並非一個確切的空間,而是能躺臥其中的語言。語言最大的功用或許並不在於對話,而是界定、建構自我、意念、與他人,甚至世界的關係。如果通過一種語言可以開啟一個世界,遠離一種語言,便與原來的世界漸行漸遠。
在一個討論國際文學的課堂上,我必須介紹我來自那地方的寫作狀和文學,於是我告訴他們,在我出生和長大的地方,人們說的並不能寫下來,會寫下來的大概也不會說出來,寫便成了一件遠離日常的事,在寫作的過程裏,寫作的人往往不斷發現那些只屬於他們個人世界的語言。
在那語言的縫隙,我們相對地自由。我不肯定,要是我並非在那城巿成長,是不是會選擇寫。下課後,收到作家A 的電郵,她說她明白。
「我們也有遷徙的歷史。而我們的阿爾及利亞語,也漸漸被荷蘭語所取代。」A 說,以我們都感到陌生但竭力要進入的英語。
寧靜
我住在大學內的一所酒店,227 號房間,四堵牆壁和一扇門界定了每個寫作的人擁有的基本空間——最初,我那樣以為,卻忽略了,在一個多種族的環境裏,膚色、國籍,甚至發音都先入為主地決定了人際網絡,或我們對彼此的想像和期望。
X 和J 並不隱瞞對於我把大部分時間用於寫小說的不滿。
「你應該多曬太陽。」J 說。
「你不能整天關在房子裏。」X 說︰ 「你是個獨行俠!」
他們說,在他們的國家,寫作的人都注重聯誼,而我不但皮膚的顏色跟他們非常接近,而且護照上的國籍,就是他們的國家。
某個下午,我以生病為理由推掉他們的飯局以後,看窗外,外面是另一幢大廈的背面,忽然想到,要找天獨自到酒店外的河邊散步,那是房間的窗子看不到的河。
而且領悟了,無論在哪一個國家,或哪一個群體,也無法不劃定界線,那根跟不同的人保持的,不容踰越的界線,無形的,卻必須比任何牆壁穩固,如果我要守內心某個非常寧靜的角落。
顏色
在旅行中,我們定期到更遠的地方旅行。在芝加哥,走出了兩個人的房間以後,我獨自外出遊逛。我只是在那裏停留了一天,在一天裏,有兩個人向我問路。最初,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無法從我的外表判別,我並不是在那裏土生土長的人,也不會知道路,而且我的手裏,拿一份供遊客用的地圖。
那個夜裏,回酒店的途中,一個深膚色的年輕男子走到我跟前,問我一間醫院的所在,我告訴他我是旅人,並不認得路。他的神色便崩潰了,說了一口粗話。我有點害怕,向另一個方向走遠。
只是走到兩個街口以外,才想起,他要到醫院做什麼?是探望一個重要的人,還是有不得不急辦理的事,為什麼我不指示他問附近店子的員工,或熟悉街道的人,而先想到他可能會對我生出危險?但那時候,我已走過了兩條街,他大概也走了更遠的路,已經無法回過頭去。
旅行中的旅行最後一站是紐約。在旅行中,我遇到的店員、侍應、美術館內怒氣的檢查員等,為數不少都是深膚色的人。在紐約的現代美術館門外,每天早晨開館的時候,都排長長的隊伍,尾巴延伸至人群裏。那天,我問門外一名深膚色的工作人員應該在哪裏排隊,他只是彎起了一邊嘴角說︰ 「You are bold.」再說︰ 「You are confident. Very confident.」我可以感到當中的惡意。為了這樣的事,我氣悶了大半天。在那裏,我感到四周都是關上了的門,而我只能在許多的門外經過,蹓逛。只是在一天快要完結的時候,忽然覺得,我其實無法完全明白他們的狀,例如在攝氏6 度(或更冷)的早上,站在美術館門外,看在街上來往的人,並回答相差無幾的問題。我只是知道,所有負面的情緒,源頭都是生活裏形形色色莫以名狀的痛苦。在莫奈的一幅畫前,我站了很久很久,並且第一次發現,蓮花池裏,包含他所看到的一整個世界。
J 不止一次以批評的口吻對我說︰ 「你想得太多。」每次我想起她的話,也在心裏以不同的方式反駁她。我們的相處並不和諧,也大概不會再相見,但她是我生命裏難得的老師(正如美術館門外的工作人員,或向我問路的男子),讓我明白,無論走得多遠,要面對的其實也是藏在自我中一口深不見底的井。
回家
我曾經生出了想要在愛荷華一直住下去的念頭,也曾經以為,當我回來後,會非常懷念在那裏的一切。可是,從紐約回香港的飛機上,我只想盡快回到自己的家,跟親密的朋友和人相見,踏在自己的木地板上。 遠行確實是美妙的,但沒有什麼比回家更好。
(標題為編者擬)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身體教會我的事情
早前的一個中午,我把餐盒拿到公司茶水間的蒸爐蒸熱,時候到了,伸手一拿,姆指一陣熱,才發現原來蒸爐的蓋子給打開了一線,就這樣給蒸氣熨出一條紅線。
第一天,那條紅線痛得我連擰毛巾也不行,漸漸地,它的痛楚減少,慢慢就好像沒事兒了。只是,當我撫觸它的時候,可以明顯感覺到那裡的皮膚粗了。我以為,以後都會是這樣的了,漸漸就沒有再為意。直到一天,我看見姆指冒出一個白色小圈,是脫皮了。想了一下,才記起那是曾熨傷過的地方。接著幾天,那些小圈沿著那條隱形的線冒出復又消失。現在,我依然記得熨傷過的地方,但那裡已經再沒有痕跡了。
這是一個給我的隱喻。我知道。
如果整天用手去碰去撕那個疤,傷口只會永遠不癒,盡管那傷口又痛又癢,盡管用手去抓時有多痛快多滿足。那只可能是短暫的。又,尤其如我此等完美主義者,總以為那傷好礙眼,總想去之而後快,殊不知這才正正壞了事。
只有痊癒,才是真正對自己好。給自己好多好多的時間和好多好多的信心,身體自然會有康復的能力。有時候,身體真的沒有能力把自己完全的康復過來,那就接受它吧。接受自己的過去、失敗和傷痛,帶著它們上路。反正,它們就是組成自己的一部分。
第一天,那條紅線痛得我連擰毛巾也不行,漸漸地,它的痛楚減少,慢慢就好像沒事兒了。只是,當我撫觸它的時候,可以明顯感覺到那裡的皮膚粗了。我以為,以後都會是這樣的了,漸漸就沒有再為意。直到一天,我看見姆指冒出一個白色小圈,是脫皮了。想了一下,才記起那是曾熨傷過的地方。接著幾天,那些小圈沿著那條隱形的線冒出復又消失。現在,我依然記得熨傷過的地方,但那裡已經再沒有痕跡了。
這是一個給我的隱喻。我知道。
如果整天用手去碰去撕那個疤,傷口只會永遠不癒,盡管那傷口又痛又癢,盡管用手去抓時有多痛快多滿足。那只可能是短暫的。又,尤其如我此等完美主義者,總以為那傷好礙眼,總想去之而後快,殊不知這才正正壞了事。
只有痊癒,才是真正對自己好。給自己好多好多的時間和好多好多的信心,身體自然會有康復的能力。有時候,身體真的沒有能力把自己完全的康復過來,那就接受它吧。接受自己的過去、失敗和傷痛,帶著它們上路。反正,它們就是組成自己的一部分。
偶像
How To Look Good Naked 葉愛蓮
http://ipib.wordpress.com/2011/02/27/how-to-look-good-naked/
也不是配襯王、時裝精,也穿不起名牌和什麼特別的剪裁。只喜歡自己打扮漂亮。花了多少年才買到對的衣服,迎合到自己到美的要求?十幾年吧。
忘記那些可怕的日子吧。追潮流、追牌子、追友儕喜歡的風格。到底豬膽樽身型要穿什麼才最好看,我攪了好多年才懂。
直至有年在曼谷TopShop買了一條連身裙。超大圓領口從胸前開到背中央,貼身低胸露背高腰線裙身微拋的Jersey Dress。寶藍色。
於是,上半身,我的小胸脯被貼身的綿布包裹承托,露出我的胸口和背部以至頸項的線條。高腰設計拉直了小肚腩大肚腩,大臀部鬆鬆地被裙子包起,短裙拉長了腿部。
這是襲完美的裙子。原來我喜歡那些被布料包裹的觸感。你明白那觸感嗎?一直挑動神經的觸感,它跟裙子沒有包裹的身體部位一樣能撩動情慾。我是指,我自己的情慾。
這就對了,這是百年一遇的完美裙子。我時常穿著它,即使它也實在太過份了些。我穿著這條裙子被中學生非禮了。而M看見我就笑淫淫,說,我記得你這裙子,你那天是穿著它,你知道我當時在想什麼嗎?
於是我明白什麼樣的衣服適合我。以後我只喜歡買連身裙,免卻配襯的煩惱,而合適的剪裁連我感覺良好。原來我喜歡自己這樣子,穿這樣的衣服。我不原來不是知性女、不是潮人、不是氣質美女。我是大臀部小胸脯的鄰家少婦,而我很喜歡自己穿這樣的衣服,以及穿這樣的衣服所散發出來的熱力。
可惜香港的買手似乎不喜歡這種款式。連鎖時裝店只賣娃娃裙、穿上去沒有形狀的雪紡裙,全部不是直不甩就是鬆拋拋。
***
我想問,女人到底要花多少年才能喜歡自己的身體。
在BBC Lifestyle看到How To Look Good Naked。Gok Wan每節拯救一個憎恨自己身體的女人。起初,我問,點解要人地話你聽你個身體有幾靚?但原來有很多女人都覺得自己的身體唔靚。這就是這節目的重點。
Gok Wan是Stylist,他不單把女人改造。這不是一個教女人穿衣打扮的節目。他改變女人的打扮,從內至外,然後讓女人看到,你有沒有減肥?你有沒有整容抽脂?沒有丫嘛!但你現在漂亮嗎?你喜歡你的身體了嗎?女人的眼淚直流。女人仍然是200磅,但此刻她感覺良好,愛自己的身體。愛到,她四十歲人,依然是那個二百磅生過幾個小孩的身體,但她敢於拍裸照,甚至在五千人的商場裡裸體行catwalk。
這是英國。這是為何英國文化叫我O咀但仍然勁like。
O來到香港被這裡鋪天蓋地的減肥廣告嚇怕。「只能在亞洲看到這種廣告。」他說。這些廣告任意踐踏女人的身體形像,以及物化女人的身體。但我們卻好像只能說,哎佢地係咁架啦。似乎這是正常而無法改變的事實。女人的地位有多高,性別歧視有多嚴重可想而知。
Body Image Education是性教育的一部份。在英國的學校都要把Body Image Education納入課程之內。香港就連一般的人類生殖以至避孕措施都未教好學生,身體美醜這種更抽像的東西,能指望學校會教學生嗎?
------------------------------------------
葉小姐直是我的偶像。我還記得她在舊泊裡唸過的咒語:「不是我的我不愛,不愛我的我不愛」。記住了,或許只是,我的傷痛太多,而我一直都未學好這功課。
愛自己。愛自己的身體。對自己坦白。每個女子都要花上多少時間,才懂得自己?才懂得自己的美?才懂得就著自己的美麗來打扮自己?還沒遇上一襲完美的裙子,但我曉得那被布料包裹的觸感,或貼身的、或柔軟的。被抱著一般的滿足著躁動的不安和慾望。如男子溫暖的臂膀,抱著我。被抱著,我就能溫柔下來。質料良好的頸巾、包著肩膀的小斗篷、貼身包裹著胸脯的連身裙、環抱著我後腰和小腹的包覆式外套…
愛自己。我不是廣告、雜誌和t台上的女子,我單眼皮大板牙小胸脯,但當我凝視自己、撫觸自己,我從自己裡面學習,只有我自己才有的可愛和敏感。
http://ipib.wordpress.com/2011/02/27/how-to-look-good-naked/
也不是配襯王、時裝精,也穿不起名牌和什麼特別的剪裁。只喜歡自己打扮漂亮。花了多少年才買到對的衣服,迎合到自己到美的要求?十幾年吧。
忘記那些可怕的日子吧。追潮流、追牌子、追友儕喜歡的風格。到底豬膽樽身型要穿什麼才最好看,我攪了好多年才懂。
直至有年在曼谷TopShop買了一條連身裙。超大圓領口從胸前開到背中央,貼身低胸露背高腰線裙身微拋的Jersey Dress。寶藍色。
於是,上半身,我的小胸脯被貼身的綿布包裹承托,露出我的胸口和背部以至頸項的線條。高腰設計拉直了小肚腩大肚腩,大臀部鬆鬆地被裙子包起,短裙拉長了腿部。
這是襲完美的裙子。原來我喜歡那些被布料包裹的觸感。你明白那觸感嗎?一直挑動神經的觸感,它跟裙子沒有包裹的身體部位一樣能撩動情慾。我是指,我自己的情慾。
這就對了,這是百年一遇的完美裙子。我時常穿著它,即使它也實在太過份了些。我穿著這條裙子被中學生非禮了。而M看見我就笑淫淫,說,我記得你這裙子,你那天是穿著它,你知道我當時在想什麼嗎?
於是我明白什麼樣的衣服適合我。以後我只喜歡買連身裙,免卻配襯的煩惱,而合適的剪裁連我感覺良好。原來我喜歡自己這樣子,穿這樣的衣服。我不原來不是知性女、不是潮人、不是氣質美女。我是大臀部小胸脯的鄰家少婦,而我很喜歡自己穿這樣的衣服,以及穿這樣的衣服所散發出來的熱力。
可惜香港的買手似乎不喜歡這種款式。連鎖時裝店只賣娃娃裙、穿上去沒有形狀的雪紡裙,全部不是直不甩就是鬆拋拋。
***
我想問,女人到底要花多少年才能喜歡自己的身體。
在BBC Lifestyle看到How To Look Good Naked。Gok Wan每節拯救一個憎恨自己身體的女人。起初,我問,點解要人地話你聽你個身體有幾靚?但原來有很多女人都覺得自己的身體唔靚。這就是這節目的重點。
Gok Wan是Stylist,他不單把女人改造。這不是一個教女人穿衣打扮的節目。他改變女人的打扮,從內至外,然後讓女人看到,你有沒有減肥?你有沒有整容抽脂?沒有丫嘛!但你現在漂亮嗎?你喜歡你的身體了嗎?女人的眼淚直流。女人仍然是200磅,但此刻她感覺良好,愛自己的身體。愛到,她四十歲人,依然是那個二百磅生過幾個小孩的身體,但她敢於拍裸照,甚至在五千人的商場裡裸體行catwalk。
這是英國。這是為何英國文化叫我O咀但仍然勁like。
O來到香港被這裡鋪天蓋地的減肥廣告嚇怕。「只能在亞洲看到這種廣告。」他說。這些廣告任意踐踏女人的身體形像,以及物化女人的身體。但我們卻好像只能說,哎佢地係咁架啦。似乎這是正常而無法改變的事實。女人的地位有多高,性別歧視有多嚴重可想而知。
Body Image Education是性教育的一部份。在英國的學校都要把Body Image Education納入課程之內。香港就連一般的人類生殖以至避孕措施都未教好學生,身體美醜這種更抽像的東西,能指望學校會教學生嗎?
------------------------------------------
葉小姐直是我的偶像。我還記得她在舊泊裡唸過的咒語:「不是我的我不愛,不愛我的我不愛」。記住了,或許只是,我的傷痛太多,而我一直都未學好這功課。
愛自己。愛自己的身體。對自己坦白。每個女子都要花上多少時間,才懂得自己?才懂得自己的美?才懂得就著自己的美麗來打扮自己?還沒遇上一襲完美的裙子,但我曉得那被布料包裹的觸感,或貼身的、或柔軟的。被抱著一般的滿足著躁動的不安和慾望。如男子溫暖的臂膀,抱著我。被抱著,我就能溫柔下來。質料良好的頸巾、包著肩膀的小斗篷、貼身包裹著胸脯的連身裙、環抱著我後腰和小腹的包覆式外套…
愛自己。我不是廣告、雜誌和t台上的女子,我單眼皮大板牙小胸脯,但當我凝視自己、撫觸自己,我從自己裡面學習,只有我自己才有的可愛和敏感。
外星人田野小筆記--小薯導修導師作樂篇
lecture room內。教授在放powerpoint。
「這是唐伯虎的畫。你可以在畫裡看見…呀!唐伯虎係有真人架!(小薯導修導師們笑翻了)唔係啲戲作出嚟架!」
小薯導修導師1號跟小薯導修導師4號(外星人)說:「係呀,係有真人架!啲學生答你係歐陽震華呀嘛!」
小薯導修導師4號:「或者係周星馳囉…」
小薯導修導師1號:「都得,都得…」
「哈哈哈…」
好。笑完。到底學生們是否知道有唐伯虎?而,如果我說,我喜歡文徵明的書法,他們會否以為我在說外星文?
「這是唐伯虎的畫。你可以在畫裡看見…呀!唐伯虎係有真人架!(小薯導修導師們笑翻了)唔係啲戲作出嚟架!」
小薯導修導師1號跟小薯導修導師4號(外星人)說:「係呀,係有真人架!啲學生答你係歐陽震華呀嘛!」
小薯導修導師4號:「或者係周星馳囉…」
小薯導修導師1號:「都得,都得…」
「哈哈哈…」
好。笑完。到底學生們是否知道有唐伯虎?而,如果我說,我喜歡文徵明的書法,他們會否以為我在說外星文?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時間會闡明事情的本相
我記得,我問了一個白癡的問題。
我問,我們還是朋友嗎?
我想起這個問題,然後我想起一段往事。
我收到一個畢業以後再沒有聯絡過的人的結婚請柬,我不知道應否出席。是不想出席的,但聯誼一下也是需要吧。跟友人談起這件事,C小姐說,算吧啦你,如果佢真係想同你繼續聯絡,你話你有事去唔到,之後再約出嚟賀賀佢,佢settle down之後都會搵返你架啦,如果唔係嘅,你就知佢做乜派帖俾你啦。然後,我下不了決定,然後,在那人的婚禮當天我病倒(或許太不想去,self fulfillment叫自己病吧…),然後,我依C小姐的話送了一個短訊給那人,然後,那人再沒有出現在我的生命裡,那怕不過擦肩而過。
時間會闡明事情的本相。
C小姐說,離開他。
但我們是好朋友。我們有很多共同話題…
不,那只是你的負資產。
負資產?我不了解。可是我了解的是,時間會闡明事情的本相。
我不掙扎,我不強求,我不主動做任何事,我等。我不是等人。人會變,如同佛家說的,你不可能再次踏進同一條河。河還是那一條,同時又已經不可能是那一條了。人也一樣。等得到,等不到,那人都已經不再是那人。我等,我等待時間闡明事情的本相。
梁文道說過:一個小朋友,他看見樹上有一隻鳥兒,很美。他就指著鳥兒,告訴媽媽,鳥啊!好美。鳥並不會因為孩子的分享而多添半分美麗,也就是,孩子不會因為告訴媽媽有鳥啊而得著比自己一個人發現這件事更多的好處。而這就是愛的本質。分享。
分享生命裡的點滴。無事常相見。無論親人友朋,皆如此。
我現在看見這東西或聽聞那東西,會想到這與他有關,會想告訴他。但當我不主動做任何事的時候,我彷彿開始看見時間在闡明事情的本相。我彷彿聽見時間之河的流水聲如婦人的嘰笑。嘰笑我的白癡。
我但願我只是幻聽、只是在說狠話,但我的直覺說,不樂觀、不樂觀。而我知道,我不掙扎、不強求、不主動做任何事,時間終將闡明事情的本相啊,朋友。
我問,我們還是朋友嗎?
我想起這個問題,然後我想起一段往事。
我收到一個畢業以後再沒有聯絡過的人的結婚請柬,我不知道應否出席。是不想出席的,但聯誼一下也是需要吧。跟友人談起這件事,C小姐說,算吧啦你,如果佢真係想同你繼續聯絡,你話你有事去唔到,之後再約出嚟賀賀佢,佢settle down之後都會搵返你架啦,如果唔係嘅,你就知佢做乜派帖俾你啦。然後,我下不了決定,然後,在那人的婚禮當天我病倒(或許太不想去,self fulfillment叫自己病吧…),然後,我依C小姐的話送了一個短訊給那人,然後,那人再沒有出現在我的生命裡,那怕不過擦肩而過。
時間會闡明事情的本相。
C小姐說,離開他。
但我們是好朋友。我們有很多共同話題…
不,那只是你的負資產。
負資產?我不了解。可是我了解的是,時間會闡明事情的本相。
我不掙扎,我不強求,我不主動做任何事,我等。我不是等人。人會變,如同佛家說的,你不可能再次踏進同一條河。河還是那一條,同時又已經不可能是那一條了。人也一樣。等得到,等不到,那人都已經不再是那人。我等,我等待時間闡明事情的本相。
梁文道說過:一個小朋友,他看見樹上有一隻鳥兒,很美。他就指著鳥兒,告訴媽媽,鳥啊!好美。鳥並不會因為孩子的分享而多添半分美麗,也就是,孩子不會因為告訴媽媽有鳥啊而得著比自己一個人發現這件事更多的好處。而這就是愛的本質。分享。
分享生命裡的點滴。無事常相見。無論親人友朋,皆如此。
我現在看見這東西或聽聞那東西,會想到這與他有關,會想告訴他。但當我不主動做任何事的時候,我彷彿開始看見時間在闡明事情的本相。我彷彿聽見時間之河的流水聲如婦人的嘰笑。嘰笑我的白癡。
我但願我只是幻聽、只是在說狠話,但我的直覺說,不樂觀、不樂觀。而我知道,我不掙扎、不強求、不主動做任何事,時間終將闡明事情的本相啊,朋友。
抄詩
離開你所愛的人
有時
也不過是離開不再愛你的人
——劉芷韻〈離開甚麼〉
----------------------------------------------------
perfect 鄧小樺
http://tswtsw.blogspot.com/2011/03/perfect.html
想引用句子,一search之下發現我自己就是所有的源頭,而且,還一直誤引。多番轉折,終於找到原文。劉芷韻〈離開甚麼〉最後一行:
離開你所愛的人/有時/也不過是離開不再愛你的人
關鍵的引用時刻,卻又背得突然完全正確。大概是因為真正的理解。
***
狠話。我喜歡狠話,日常生產許多,也把自己聽過的緊緊記牢。狠話未必一定是真實的,但它經常可以令真實出現,或說出現在自己眼裡,即使是一片廢墟。狠話具有某種提升能力。它召喚行動。
能否為一句話而捨棄一切?或者不止一句。就當是20句吧。能否為空無的言語而捨棄一切?讓言語否定現實而使真實出現?捨棄一切?捨棄一切?
電腦圍巾影印表機長裙檔案書籍畫冊布匹
杯子碗碟毛偶枕頭被子床單影碟電視鞋子
桌子椅子襯衣擺設扭紋針毛巾藥丸書架護照
捨棄一切。
***
捨棄一切,如同失憶。失憶者的迷惘,與無重力。像將炭枝筆劃在畫紙上抹開,陰影掩沒主體,所有相關畫面模糊化,剪接,空白,每個人腦內都應該安裝photoshop。無重力,無感,無所謂。
以前我這樣寫過:「想像如何扔掉自己的第一本詩集是一件奇妙的事。生命的經歷會在某些時候成為生命本身的負累。」這個結論是令人豁然開朗的,因為假若如此,失去就是一種保護。一無所有者無可攻擊,無物繫心。(連租屋都便宜些。)
***
我在海床的深淵之深,無比安全。所有聲音都被湛藍的水中介後才進入我耳。沒有事物可以傷害我。
有時
也不過是離開不再愛你的人
——劉芷韻〈離開甚麼〉
----------------------------------------------------
perfect 鄧小樺
http://tswtsw.blogspot.com/2011/03/perfect.html
想引用句子,一search之下發現我自己就是所有的源頭,而且,還一直誤引。多番轉折,終於找到原文。劉芷韻〈離開甚麼〉最後一行:
離開你所愛的人/有時/也不過是離開不再愛你的人
關鍵的引用時刻,卻又背得突然完全正確。大概是因為真正的理解。
***
狠話。我喜歡狠話,日常生產許多,也把自己聽過的緊緊記牢。狠話未必一定是真實的,但它經常可以令真實出現,或說出現在自己眼裡,即使是一片廢墟。狠話具有某種提升能力。它召喚行動。
能否為一句話而捨棄一切?或者不止一句。就當是20句吧。能否為空無的言語而捨棄一切?讓言語否定現實而使真實出現?捨棄一切?捨棄一切?
電腦圍巾影印表機長裙檔案書籍畫冊布匹
杯子碗碟毛偶枕頭被子床單影碟電視鞋子
桌子椅子襯衣擺設扭紋針毛巾藥丸書架護照
捨棄一切。
***
捨棄一切,如同失憶。失憶者的迷惘,與無重力。像將炭枝筆劃在畫紙上抹開,陰影掩沒主體,所有相關畫面模糊化,剪接,空白,每個人腦內都應該安裝photoshop。無重力,無感,無所謂。
以前我這樣寫過:「想像如何扔掉自己的第一本詩集是一件奇妙的事。生命的經歷會在某些時候成為生命本身的負累。」這個結論是令人豁然開朗的,因為假若如此,失去就是一種保護。一無所有者無可攻擊,無物繫心。(連租屋都便宜些。)
***
我在海床的深淵之深,無比安全。所有聲音都被湛藍的水中介後才進入我耳。沒有事物可以傷害我。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造了一個很壞的夢
今天的鬧鐘是一個很壞的夢
很壞 很壞
我心跳著醒過來
那原可以是一個不錯的夢
但,我知道它所指向的
是甚麼
於是那是一個很壞的夢
慾望。
對未知/親密/打開的恐懼。
退縮,同時虛假地前進。
然後,今天天色昏暗
消息消沉
然後,我的退縮戰勝了我的慾望
然後,我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然後,我不知道…
很壞 很壞
我心跳著醒過來
那原可以是一個不錯的夢
但,我知道它所指向的
是甚麼
於是那是一個很壞的夢
慾望。
對未知/親密/打開的恐懼。
退縮,同時虛假地前進。
然後,今天天色昏暗
消息消沉
然後,我的退縮戰勝了我的慾望
然後,我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然後,我不知道…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師說 (瑜珈篇)
瑜珈課。後仰動作。動作完成後班裡各人都在大口喘氣嘆息。老師說,後仰動作難,因為這是延緩衰老的動作。衰老就是不能自控地向前彎曲,就像老公公老婆婆那樣。而後仰,就是要平衡我們自然的前彎傾向。要重拾青春,是難的呀。
躺在地上。大休息。老師說,放鬆眉頭,左眉往左邊跌,右眉往右邊跌,打開眉心,打開你的智慧。為甚麼這個動作叫智慧,因為這個動作裡,你會微笑。微笑是解決很多事情的方法。
老師,namasta.
躺在地上。大休息。老師說,放鬆眉頭,左眉往左邊跌,右眉往右邊跌,打開眉心,打開你的智慧。為甚麼這個動作叫智慧,因為這個動作裡,你會微笑。微笑是解決很多事情的方法。
老師,namasta.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未能睡去
我要睡,因為明天,不,是今天要教書。我需要好多的精力。
但我未能睡去。心裡激動著,久不能息。身體如盡情大哭過後一樣,大口大口的吸著氣、抽搐著。這是鈴木雅明與日本巴赫古樂團的聖馬太受難曲的力量。
我沒有資格說他們的演出好。畢竟我只是個連樂譜也看不懂的門外漢。但我彷彿看見時間之河在我面前張開;道在彰顯自己。無我。他們,台上的每一位,無論是指揮、高男高音、女高音、合唱者、古琴樂師、小提琴樂師…,我彷彿看見他們從小到今的努力,多麼難,為的不是個人的榮耀,而是如何更好地演繹樂章。他們從小至今的鍛鍊,今天站在台上,每一個人都在炫技,只要稍一不慎,他就會給比下去,因為,專業的觀眾們,甚麼些微的瑕疵都聽得見。但他們在技巧的高峰,並不如當代的眾多藝術家般表現自己,他們彷彿是個管子,完美的管子,傳達著巴赫、傳達著上主。上主的恩典和尊榮,人的卑微。
去年聽過聖約翰座堂對同一樂章的演繹,看著兩個樂團對同一樂章的調度、歌者對同一歌詞的演繹,就更深地了解到,這可不只是照譜做就行的事。演繹,意味著要經過消化和思考。雙樂團雙詩班的組合,叫他們的演奏更豐富、更有層次,更能演繹出曲中的情節和情感。二千多年前耶穌的事蹟、聖馬太寫就福音書,然後,因著當時教會的需要,巴赫寫成聖馬太受難曲,包含著二千多年前的事、當時教會的儀式和當時的音樂發展。到了今天,有人願意用盡畢生的時間和才華,為要保留、傳達和傳承這些過去、這些曾經。他們幾乎把耶穌帶到現在,以一幕幕上主的大愛和人類的頌歌震撼我。對,聖樂要表現的,是道的偉大,反照人的卑微;而不是神如何服待人類那軟弱的心靈,現在的詩歌,簡直本末倒置。
感謝上主的恩典和樂團裡各人的努力。卑微而偉大。這就是人類文明的意義。我們都在時間之河裡面,為著大於自己的道,一盡己力,期望有些甚麼,流傳下去。
願主在中間作工、保守。
而我,祢會讓我在祢愛的懷抱裡睡去,好讓祢的僕人能更好地待奉祢。
但我未能睡去。心裡激動著,久不能息。身體如盡情大哭過後一樣,大口大口的吸著氣、抽搐著。這是鈴木雅明與日本巴赫古樂團的聖馬太受難曲的力量。
我沒有資格說他們的演出好。畢竟我只是個連樂譜也看不懂的門外漢。但我彷彿看見時間之河在我面前張開;道在彰顯自己。無我。他們,台上的每一位,無論是指揮、高男高音、女高音、合唱者、古琴樂師、小提琴樂師…,我彷彿看見他們從小到今的努力,多麼難,為的不是個人的榮耀,而是如何更好地演繹樂章。他們從小至今的鍛鍊,今天站在台上,每一個人都在炫技,只要稍一不慎,他就會給比下去,因為,專業的觀眾們,甚麼些微的瑕疵都聽得見。但他們在技巧的高峰,並不如當代的眾多藝術家般表現自己,他們彷彿是個管子,完美的管子,傳達著巴赫、傳達著上主。上主的恩典和尊榮,人的卑微。
去年聽過聖約翰座堂對同一樂章的演繹,看著兩個樂團對同一樂章的調度、歌者對同一歌詞的演繹,就更深地了解到,這可不只是照譜做就行的事。演繹,意味著要經過消化和思考。雙樂團雙詩班的組合,叫他們的演奏更豐富、更有層次,更能演繹出曲中的情節和情感。二千多年前耶穌的事蹟、聖馬太寫就福音書,然後,因著當時教會的需要,巴赫寫成聖馬太受難曲,包含著二千多年前的事、當時教會的儀式和當時的音樂發展。到了今天,有人願意用盡畢生的時間和才華,為要保留、傳達和傳承這些過去、這些曾經。他們幾乎把耶穌帶到現在,以一幕幕上主的大愛和人類的頌歌震撼我。對,聖樂要表現的,是道的偉大,反照人的卑微;而不是神如何服待人類那軟弱的心靈,現在的詩歌,簡直本末倒置。
感謝上主的恩典和樂團裡各人的努力。卑微而偉大。這就是人類文明的意義。我們都在時間之河裡面,為著大於自己的道,一盡己力,期望有些甚麼,流傳下去。
願主在中間作工、保守。
而我,祢會讓我在祢愛的懷抱裡睡去,好讓祢的僕人能更好地待奉祢。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When I Have Fears--John Keats
I can't say I love Keats. Basically, my English doesn't up to the level that I can read English poems. I have to read supplements in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tanding about the poem.
I guess, it is the theme of the poem that touched me, as it seems that it is always a topic that touched me. About my limited life, about the nothingness of my achievements in whatever aspects, or simply about fear itself. So deep down in me that I can't understand, but simply echoing. Echoing...
* * * * *
When I Have Fears
John Keats
When I have fears that I may cease to be
Before my pen has glean'd my teeming brain,
Before high-piled books, in charactery,
Hold like rich garners the full ripen'd grain;
When I behold, upon the night's starr'd face,
Huge cloudy symbols of a high romance,
And think that I may never live to trace
Their shadows, with the magic hand of chance;
And when I feel, fair creature of an hour,
That I shall never look upon thee more,
Never have relish in the faery power
Of unreflecting love;--then on the shore
Of the wide world I stand alone, and think
Till love and fame to nothingness do sink.
I guess, it is the theme of the poem that touched me, as it seems that it is always a topic that touched me. About my limited life, about the nothingness of my achievements in whatever aspects, or simply about fear itself. So deep down in me that I can't understand, but simply echoing. Echoing...
* * * * *
When I Have Fears
John Keats
When I have fears that I may cease to be
Before my pen has glean'd my teeming brain,
Before high-piled books, in charactery,
Hold like rich garners the full ripen'd grain;
When I behold, upon the night's starr'd face,
Huge cloudy symbols of a high romance,
And think that I may never live to trace
Their shadows, with the magic hand of chance;
And when I feel, fair creature of an hour,
That I shall never look upon thee more,
Never have relish in the faery power
Of unreflecting love;--then on the shore
Of the wide world I stand alone, and think
Till love and fame to nothingness do sink.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痛著,還是要愛
M:
讀了你的書稿。很感動。真的。幾次忍不住,流淚。(雖然,那大概也因為,我最近太眼淺。)
那是多大的痛。看著自己的親人、自己成長的社區所遭逢之事。你卻以愛回應。不但是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更推而廣之,及至街坊,及至全城。付出愛,不是為了收獲甚麼,只因看見需要。於是,你得著更大的愛、更大的力量。溫柔而堅強,無限美麗。這是很多人無法了解的道理。資本家無法了解。理性者無法了解。那是關於禮物的道理。那是宗教一樣的事情。
你讓我想起禮物的美學這本書。你讓我想起聖經裡,一婦人的故事。
以利亞就起身往撒勒法去、到了城門、見有一個寡婦在那裏撿柴.以利亞呼叫他、說、求你用器皿取點水來給我喝。 他去取水的時候、以利亞又呼叫他、說、也求你拿點餅來給我。 他說、我指着永生耶和華你的 神起誓、我沒有餅、罈內只有一把麵、瓶裏只有一點油.我現在找兩根柴、回家要為我和我兒子作餅.我們喫了、死就死罷。 以利亞對他說、不要懼怕.可以照你所說的去作罷.只要先為我作一個小餅、拿來給我、然後為你和你的兒子作餅。 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裏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華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 婦人就照以利亞的話去行.他和他家中的人、並以利亞、喫了許多日子。 罈內的麵果不減少、瓶裏的油也不缺短、正如耶和華藉以利亞所說的話。
~聖經 烈王紀上 17:10-16
也因此,人們雖然看見,雖然讀著,也不會了解,也不會明白。那麼的艱深。但你竟相信我,竟把書稿交給我,要我為它裝點。我…
我想,我是知道上面的道理的。知易,行難啊。尤其在我現在的狀態裡。但,唯有繼續給予愛,一切美好的,才會來臨。我想,讀著你的愛,它是會給我力量和指引,它會通過我這個容器,去感染更多人。
是的,大概就是這種心情。我著手做你的書稿。
M
(原來,我們的inital,是一樣的呢!好像是一個好兆頭啊!這書,定會好的。)
讀了你的書稿。很感動。真的。幾次忍不住,流淚。(雖然,那大概也因為,我最近太眼淺。)
那是多大的痛。看著自己的親人、自己成長的社區所遭逢之事。你卻以愛回應。不但是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更推而廣之,及至街坊,及至全城。付出愛,不是為了收獲甚麼,只因看見需要。於是,你得著更大的愛、更大的力量。溫柔而堅強,無限美麗。這是很多人無法了解的道理。資本家無法了解。理性者無法了解。那是關於禮物的道理。那是宗教一樣的事情。
你讓我想起禮物的美學這本書。你讓我想起聖經裡,一婦人的故事。
以利亞就起身往撒勒法去、到了城門、見有一個寡婦在那裏撿柴.以利亞呼叫他、說、求你用器皿取點水來給我喝。 他去取水的時候、以利亞又呼叫他、說、也求你拿點餅來給我。 他說、我指着永生耶和華你的 神起誓、我沒有餅、罈內只有一把麵、瓶裏只有一點油.我現在找兩根柴、回家要為我和我兒子作餅.我們喫了、死就死罷。 以利亞對他說、不要懼怕.可以照你所說的去作罷.只要先為我作一個小餅、拿來給我、然後為你和你的兒子作餅。 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裏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華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 婦人就照以利亞的話去行.他和他家中的人、並以利亞、喫了許多日子。 罈內的麵果不減少、瓶裏的油也不缺短、正如耶和華藉以利亞所說的話。
~聖經 烈王紀上 17:10-16
也因此,人們雖然看見,雖然讀著,也不會了解,也不會明白。那麼的艱深。但你竟相信我,竟把書稿交給我,要我為它裝點。我…
我想,我是知道上面的道理的。知易,行難啊。尤其在我現在的狀態裡。但,唯有繼續給予愛,一切美好的,才會來臨。我想,讀著你的愛,它是會給我力量和指引,它會通過我這個容器,去感染更多人。
是的,大概就是這種心情。我著手做你的書稿。
M
(原來,我們的inital,是一樣的呢!好像是一個好兆頭啊!這書,定會好的。)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祝福,是因為…

(更多相片、說明 及 學習感想)
這是我親手製作的coptic binding 3r 相簿,是送給我的老師k和他的太太g的新婚禮物。遲來的禮物。因為,我堅持要用手編織給他們的祝福。
老師呢,是我唸大學本科時的老師,算是認識了好一段時間吧…有時候,跟大學認識的友人談八卦,會談到他們的這段師生戀。「不是嘛~ 比我還年輕耶!」「哇!年齡相差很大耶…」好像不太看好的樣子。但,因為工作關係,一直有跟老師接觸的我,卻給他們的愛的品質感動著。我可以看見,老師的轉變。信佛、茹素、積極投入社會運動,人寬容了,對成就也少了執著。除了信仰改變了他,他身邊的那一位同樣重要。他們的婚禮,我有事沒能去,但之前的準備、婚禮的過程等,其實都能在fb讀到了。因為愛,對戀人的愛,及至對友人的愛、對陌生人的愛、對自然的愛、對地球的愛,他們把婚禮的各個程序想得仔細、攪得不一樣。(補充:也有友人寫了他們的婚禮) 他們不要賓客破費送禮(我送的可沒破費,花的不是錢、是心機。(所以遲大到…))。他們不要大排筵席,預備的是素菜茶點,並鼓勵賓客帶自己的杯碟。甚至,他們的禮服也是自己親手造的,看著他們二人在家裡各自縫製自己的禮服的相片,感覺就好像他們一點一滴的經營他們的愛情,很sweet。記得,在c結婚時給她寫的信裡,提到(基督裡的)愛的unitivity和procreativity。所謂的procreativity,是生命的創造,不單包括生育小孩,也包括二人的結合致使二人自身及群體有新的活力、成長。這樣的愛的品質,在他倆身上,都看得見。我不是說,老師就此變成了完人(差很遠耶~),但他倆願意許下這個在餘生裡共同修行、一起成長的誓言。
余甚願看見,誓言實踐至終。
祝福,是因為希望。希望這樣的愛,是存在的,是恆久的。縱然感情是流動的、常變的,但兩人互相支持,在愛裡成長,同時,因成長和流動,二人的愛情常鮮。
甚願之。
2011年2月7日 星期一
老少女新年小場口
新年"問候"
老人家總是可愛。一年不見,她們總要或直接或轉彎抺角的問上那一個問題。就是"那個auntie會問的問題啦"(其中一位"auntie"語)。哈哈哈哈哈!我現在都不怕了。我做了一步,你還是會接著銬問何時進行下一步、再下一步。總之,除非我變成了你,否則,你會一直的"祝福"老少女。對不對?"祝福",有時候就是這麼一回事,要把人規範化、要把人納入社會的"正統"。而一個人(或兩個人)的可能性,除了"正統",還有無限。新年,和和氣氣就好。想想,還能見她們多少年……所以,以下這些,老少女只在笑,沒有回答。
"哎呀,你唔好咁高要求就得架啦"
其實呢,我並不是你在電視或報紙上看見的港女,甚至,我常懷疑自己是不是香港人。我沒有要求。他不用富有,不用有車有樓,不用很有智慧,不用很俊俏,不用很剛強。我只希望,我們能溝通、體諒、相愛、成長。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很沉重,對不對。所以呢,auntie,這不是新年的話題。還是對你笑笑算了。
"新年祝你搵返個靚仔!"
"丞你貴言啊~~"老少女答。真心的。雖然靚不靚仔不重要,但靚仔就錦上添花啦。哈哈!
以為對話就此結束,比我年長一紀、已離婚的堂哥大概怕我會給繼續迫供,說:
"車!唔可以搵返個靚女嘅咩?"為我解圍。
萬謝。不過,我還是要靚仔。(笑)
老少女紅粉緋緋
昨晚,在人家勸酒下喝了一點,少有地。因為,開的是紅酒(果然是奄尖麻煩的老少女。叫啤酒時就扮乖乖牌…)。雖然,喝一小口,就知道不是好東西。(後來果然給我在百雞超市看到,原來是一百零八元三件還要是加量裝的貨品…(好了,你夠了。你是要秀給人家看你有多奄尖麼?)(不,老少女不知多溫順啊~不是都喝了而且當場沒說半句麼?呵呵~ 好好好,入正題。))
席後,老少女到洗手間去,在鏡裡看著那個像塗了胭脂的自己,表情溫柔輕鬆舒泰。在沙發躺著,似乎連日辛勞下的兩肩都無意識的自動放鬆了。而且,放鬆到以四両力串爆了一隻剛踏入青春期的小魔怪。晚上上床就沉沉睡了。雖然早上還是一副作病的身體。但,真好哩。
是為無聊小記。
老人家總是可愛。一年不見,她們總要或直接或轉彎抺角的問上那一個問題。就是"那個auntie會問的問題啦"(其中一位"auntie"語)。哈哈哈哈哈!我現在都不怕了。我做了一步,你還是會接著銬問何時進行下一步、再下一步。總之,除非我變成了你,否則,你會一直的"祝福"老少女。對不對?"祝福",有時候就是這麼一回事,要把人規範化、要把人納入社會的"正統"。而一個人(或兩個人)的可能性,除了"正統",還有無限。新年,和和氣氣就好。想想,還能見她們多少年……所以,以下這些,老少女只在笑,沒有回答。
"哎呀,你唔好咁高要求就得架啦"
其實呢,我並不是你在電視或報紙上看見的港女,甚至,我常懷疑自己是不是香港人。我沒有要求。他不用富有,不用有車有樓,不用很有智慧,不用很俊俏,不用很剛強。我只希望,我們能溝通、體諒、相愛、成長。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很沉重,對不對。所以呢,auntie,這不是新年的話題。還是對你笑笑算了。
"新年祝你搵返個靚仔!"
"丞你貴言啊~~"老少女答。真心的。雖然靚不靚仔不重要,但靚仔就錦上添花啦。哈哈!
以為對話就此結束,比我年長一紀、已離婚的堂哥大概怕我會給繼續迫供,說:
"車!唔可以搵返個靚女嘅咩?"為我解圍。
萬謝。不過,我還是要靚仔。(笑)
老少女紅粉緋緋
昨晚,在人家勸酒下喝了一點,少有地。因為,開的是紅酒(果然是奄尖麻煩的老少女。叫啤酒時就扮乖乖牌…)。雖然,喝一小口,就知道不是好東西。(後來果然給我在百雞超市看到,原來是一百零八元三件還要是加量裝的貨品…(好了,你夠了。你是要秀給人家看你有多奄尖麼?)(不,老少女不知多溫順啊~不是都喝了而且當場沒說半句麼?呵呵~ 好好好,入正題。))
席後,老少女到洗手間去,在鏡裡看著那個像塗了胭脂的自己,表情溫柔輕鬆舒泰。在沙發躺著,似乎連日辛勞下的兩肩都無意識的自動放鬆了。而且,放鬆到以四両力串爆了一隻剛踏入青春期的小魔怪。晚上上床就沉沉睡了。雖然早上還是一副作病的身體。但,真好哩。
是為無聊小記。
閑愁雜抄
[折桂令] 《春情》 元.徐再思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游絲,
空一縷餘香在此,盼千金遊子何之,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
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 * *
美學的觀點是富裕所致,莫如憂鬱,無端惆悵最高級。
西方文藝復興藝術的開始,除了是一條數的應用(透視、科學),便是一個愁字的誕生(人文、生命)——維納斯無力地誕生在貝殼,靠風神送岸、森林女神披斗篷。大家都在忙,唯獨維納斯呆望前方,一雙沒有聚焦的眼睛在說:既見春天,云胡不喜?美麗最是現實無關的憂鬱。維納斯的誕生相當於中國的明代,寫盡閑愁的宋詞已過了二百年。富裕並憂鬱著,中外皆然。
~《十二美人》[卷二] 花事折疊 頁67, 68,趙廣超、吳靖雯 著
* * *
《金縷詞》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青溪小姑歌》吳均
日暮風吹,落葉依枝。
丹心寸意,愁君未知。
~ 雍正十二美人[撫書低吟]圖內美人手持之書內的詩詞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游絲,
空一縷餘香在此,盼千金遊子何之,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
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 * *
美學的觀點是富裕所致,莫如憂鬱,無端惆悵最高級。
西方文藝復興藝術的開始,除了是一條數的應用(透視、科學),便是一個愁字的誕生(人文、生命)——維納斯無力地誕生在貝殼,靠風神送岸、森林女神披斗篷。大家都在忙,唯獨維納斯呆望前方,一雙沒有聚焦的眼睛在說:既見春天,云胡不喜?美麗最是現實無關的憂鬱。維納斯的誕生相當於中國的明代,寫盡閑愁的宋詞已過了二百年。富裕並憂鬱著,中外皆然。
~《十二美人》[卷二] 花事折疊 頁67, 68,趙廣超、吳靖雯 著
* * *
《金縷詞》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青溪小姑歌》吳均
日暮風吹,落葉依枝。
丹心寸意,愁君未知。
~ 雍正十二美人[撫書低吟]圖內美人手持之書內的詩詞
2011年2月2日 星期三
重讀小王子
最近重讀小王子。狐狸的話,總是道理。
1. 馴養
小王子與狐狸相遇。狐狸請小王子馴養牠。小王子不明白馴養的意思。狐狸解釋說:馴養就是建立關係。由成千上萬裡的其中一個,變成世界上的唯一。
於是,小王子馴養了狐狸。一天,要別離了,狐狸難過得快要哭。小王子不明白,以為狐狸是自找苦。但狐狸說,我擁有了,小麥的顏色。原來狐狸是不吃麵包的,小麥對牠沒有用處、沒有意義。但,以後,金黃色麥田,將使牠記起小王子金色的頭髮。
- - -
對。「我擁有了,小麥的顏色。」這就是為甚麼,我們冒著要流淚的危險,馴養彼此。
2. 節日
開始馴養狐狸的時候,狐狸請小王子每天在同一個時間來探訪狐狸,成為他們中間的儀式/節日(ritual)。小王子不明白ritual的意思。狐狸以自己的故事解釋說,獵人們逢周四會去跟村裡的姑娘們跳舞,於是周四就是狐狸的佳節,牠可以放心的散步到葡萄園去。
ritual,就是有個日子跟其他的日子不同,有個小時跟其他的鐘點不同。
前些日子我在家抺鐵閘,鄰居路過說,你真有心機。過年嘛,我說。鄰居說,唉,我都不管了,抺甚麼啦,挺麻煩的,過年如過日啦。我笑笑,回頭忙自己的,他就走了。
我就是不能同意,每天都不過一樣啦,過年如過日啦,這樣的說話。相信這些說話的人,生活怎會有意義?我覺得,作為香港人/中國人,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有兩個新年。年終,就是要總結、內省、立志,為新的一年作準備,期望自己能夠在新一年好好學習和成長。
人要自省,要改進,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兩個新年的好處是,在第一個新年裡思想的事,可以在兩個新年的夾縫中慢慢實踐、修改、調整 (或者野蠻)。去年年終,我學習到立時收拾的好處,但,要得著這好處,前題原是要有整潔的原點。趁著這夾縫,我把從前亂丟的東西漸漸整理。當然,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亂糟糟的東西(汗…自己弄出來的苦果到頭來還是自己吃的…),但,就這一點點收拾,居家和工作間已經清爽得要感動尖叫!工作起來也順心多了。我知道,亂有其好處,潔癖也有其壞處。如何取捨平衡?這陣子較閒,較能實行立時收拾,但較忙的時候要如何?不過,只要記取美好,到時,我就有力量,去面對。其他事情,例如修習、或者關係,也是如此。在夾縫中慢慢實踐、修改、調整。記取美好,獲得力量面對將來。
新年,會好的。一定!
1. 馴養
小王子與狐狸相遇。狐狸請小王子馴養牠。小王子不明白馴養的意思。狐狸解釋說:馴養就是建立關係。由成千上萬裡的其中一個,變成世界上的唯一。
於是,小王子馴養了狐狸。一天,要別離了,狐狸難過得快要哭。小王子不明白,以為狐狸是自找苦。但狐狸說,我擁有了,小麥的顏色。原來狐狸是不吃麵包的,小麥對牠沒有用處、沒有意義。但,以後,金黃色麥田,將使牠記起小王子金色的頭髮。
- - -
對。「我擁有了,小麥的顏色。」這就是為甚麼,我們冒著要流淚的危險,馴養彼此。
2. 節日
開始馴養狐狸的時候,狐狸請小王子每天在同一個時間來探訪狐狸,成為他們中間的儀式/節日(ritual)。小王子不明白ritual的意思。狐狸以自己的故事解釋說,獵人們逢周四會去跟村裡的姑娘們跳舞,於是周四就是狐狸的佳節,牠可以放心的散步到葡萄園去。
ritual,就是有個日子跟其他的日子不同,有個小時跟其他的鐘點不同。
- - -
前些日子我在家抺鐵閘,鄰居路過說,你真有心機。過年嘛,我說。鄰居說,唉,我都不管了,抺甚麼啦,挺麻煩的,過年如過日啦。我笑笑,回頭忙自己的,他就走了。
我就是不能同意,每天都不過一樣啦,過年如過日啦,這樣的說話。相信這些說話的人,生活怎會有意義?我覺得,作為香港人/中國人,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有兩個新年。年終,就是要總結、內省、立志,為新的一年作準備,期望自己能夠在新一年好好學習和成長。
人要自省,要改進,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兩個新年的好處是,在第一個新年裡思想的事,可以在兩個新年的夾縫中慢慢實踐、修改、調整 (或者野蠻)。去年年終,我學習到立時收拾的好處,但,要得著這好處,前題原是要有整潔的原點。趁著這夾縫,我把從前亂丟的東西漸漸整理。當然,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亂糟糟的東西(汗…自己弄出來的苦果到頭來還是自己吃的…),但,就這一點點收拾,居家和工作間已經清爽得要感動尖叫!工作起來也順心多了。我知道,亂有其好處,潔癖也有其壞處。如何取捨平衡?這陣子較閒,較能實行立時收拾,但較忙的時候要如何?不過,只要記取美好,到時,我就有力量,去面對。其他事情,例如修習、或者關係,也是如此。在夾縫中慢慢實踐、修改、調整。記取美好,獲得力量面對將來。
新年,會好的。一定!
這是愛
說愛情(二)
文:何念慈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17989
"愛的本質不是浪漫,而是勇氣,承擔的勇氣,甚至不是承擔情愛當中兩個人的起和跌,而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艱難。渺小的人類無法解決的事情實在太多,當無力無助感到訪人生,須好好待著,不掙扎,不逃避,靜靜正視,堅忍面對,並相信兩個人總比一個人面對好。這種愛情,或許沉悶,但高貴!"
文:何念慈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17989
"愛的本質不是浪漫,而是勇氣,承擔的勇氣,甚至不是承擔情愛當中兩個人的起和跌,而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艱難。渺小的人類無法解決的事情實在太多,當無力無助感到訪人生,須好好待著,不掙扎,不逃避,靜靜正視,堅忍面對,並相信兩個人總比一個人面對好。這種愛情,或許沉悶,但高貴!"
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我願死在我所深愛的人手中,好讓地獄化成天宮
說愛情(一)
文:何念慈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17789
"一個人如何被另一個人吸引,一個人如何因為另一個人心動,眾生當中,茫茫人海,為甚麼是這個人?為甚麼看著嗅到碰上便感覺失常?還是一種心甘情願帶快意的自願失常。愛情有如此魔力,沒有人說得比威廉莎士比亞好,他寫作的愛情喜劇《仲夏夜之夢》中有名句:
「鴿子追逐著鷹隼,溫柔的牝鹿追捕著猛虎,弱者追求勇者,結果總是徒勞無益的。然而我願死在我所深愛的人手中,好讓地獄化成了天宮。」
男女間吸引力如何產生,這是奇蹟一樣的神秘事。"
嗯。奇蹟。的確。於是,無從解釋。
文:何念慈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17789
"一個人如何被另一個人吸引,一個人如何因為另一個人心動,眾生當中,茫茫人海,為甚麼是這個人?為甚麼看著嗅到碰上便感覺失常?還是一種心甘情願帶快意的自願失常。愛情有如此魔力,沒有人說得比威廉莎士比亞好,他寫作的愛情喜劇《仲夏夜之夢》中有名句:
「鴿子追逐著鷹隼,溫柔的牝鹿追捕著猛虎,弱者追求勇者,結果總是徒勞無益的。然而我願死在我所深愛的人手中,好讓地獄化成了天宮。」
男女間吸引力如何產生,這是奇蹟一樣的神秘事。"
嗯。奇蹟。的確。於是,無從解釋。
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陳腐園
此泊文轉自泊主fb
(理性工具開行turbo!)
* * *

http://enews.artsfestival.org/newsletter.asp?sqid=1044584&sid=464A5F4275454B5E457143405F43
那,我是不是要被一個叫個boyfriend的物體take out才能去聲光園呢?本來有想過要不要去的,但,看現在這模樣,ok啦,我唔洗去啦。慳返。
----
(友回應) click來睇吓係乜, 對語言完全不敏感怎麼寫marketing!? 中文版係"全家總動員", 咁快仔都生埋...
----
完全同意,條友可以執包袱架啦!
一時之氣之後,我看我還是要解釋一下,免得招人口舌,給說成是因為xxx所以心理不平衡之類。
這個宣傳不妥之處,在於其高度陳腐、sterotypical的假設。
- (異性戀)約會必須由男方作安排
- 女子需要被take才能/會/願/可以out
- 英文版sell情侣,中文版sell冚家,其背後假設是兩種人(操英語與操中文的人)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操英語者是無盡的戀愛至死,操中文的則只能有家人
- 家庭總動員的活動,必需要益智 (聲光園如何益智呢?請詳述之。在下智慧太低,想像唔到…)
- 而,如果文案內的"益智"是指向兒童的,那麼,其對家庭的定義,就是,有兒童的才算是家庭
- 文案說,great for all ages,但,在其假設範圍以外的,是人不是人?
- 又,文案的英文版是great for all ages,中文版是親子之選,原來所謂all ages,指的只是兒童也適合。老人家不在其想像之內
sterotype是如何建成的?還不是日積月累的微小、築構交疊而成的?作為一個文化藝術節目的宣傳、作為傳播媒介,雖然區區幾粒字,背後的錯,絕非小事!
(理性工具開行turbo!)
* * *

http://enews.artsfestival.org/newsletter.asp?sqid=1044584&sid=464A5F4275454B5E457143405F43
那,我是不是要被一個叫個boyfriend的物體take out才能去聲光園呢?本來有想過要不要去的,但,看現在這模樣,ok啦,我唔洗去啦。慳返。
----
(友回應) click來睇吓係乜, 對語言完全不敏感怎麼寫marketing!? 中文版係"全家總動員", 咁快仔都生埋...
----
完全同意,條友可以執包袱架啦!
一時之氣之後,我看我還是要解釋一下,免得招人口舌,給說成是因為xxx所以心理不平衡之類。
這個宣傳不妥之處,在於其高度陳腐、sterotypical的假設。
- (異性戀)約會必須由男方作安排
- 女子需要被take才能/會/願/可以out
- 英文版sell情侣,中文版sell冚家,其背後假設是兩種人(操英語與操中文的人)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操英語者是無盡的戀愛至死,操中文的則只能有家人
- 家庭總動員的活動,必需要益智 (聲光園如何益智呢?請詳述之。在下智慧太低,想像唔到…)
- 而,如果文案內的"益智"是指向兒童的,那麼,其對家庭的定義,就是,有兒童的才算是家庭
- 文案說,great for all ages,但,在其假設範圍以外的,是人不是人?
- 又,文案的英文版是great for all ages,中文版是親子之選,原來所謂all ages,指的只是兒童也適合。老人家不在其想像之內
sterotype是如何建成的?還不是日積月累的微小、築構交疊而成的?作為一個文化藝術節目的宣傳、作為傳播媒介,雖然區區幾粒字,背後的錯,絕非小事!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陌者,阜百也,二字皆作眾解
我記得,數月前的一件小事。
某天黃昏,我從辦公室怱怱出發到文化中心看演出,上了巴士才赫然發現自己把錢包、零錢包、鎖匙,還有八達通、信用卡和証件等,都留在公司裡。巴士已經關門開動,我只有跟司機說抱歉,心裡在想,要怎麼辦。要先去看演出?還是回公司取回物品?
刹那所有悲傷襲來。
今次有幸公司電腦卡隨身,若連電腦卡也遺下了,若將來工作的地方不是用智能卡、而是由把匙人來鎖門,我豈不是要流落街頭一整晚了?
換別的人或許打個電話給老公就萬事大吉,我呢?要打電話勞動年邁的母親嗎?她終將先我而逝,我要去勞動誰呢?友人家有老少,你要人家晚上跑出來借你錢,為你找開鎖佬麼?
在想著要打電話給那個我最不應該致電的人哭喊撒嬌之時,在一個巴士站的行車時間裡,我忽然當機立斷,回頭取了物品再算。我在第二個站下了車,步行回到公司去。一切都那麼乖乖的躺在那裡。我拿好便走,門前遇上一位在那所九曲十三彎的大樓裡迷了路的陌生人,她問我要如何走出去。「正巧我也要走了,我帶你出去吧!」一起走出大樓門口。分別。再等車。下車。跑著到劇場門口。關門前的一刻,我趕及了。
回想起來,這件小事如同童話故事(fairy tales),充滿喻意。這樣轉折以後,我竟然還能準時入場,我認為,遺留錢包,是遭安排的,因要我作帶路人。我為陌生人引路,而我能得著的安慰,同樣來自陌路人。沒有收到車資的司機說,算了吧,下次再給就是。
我一直認為,親人,總會有離開的一天,朋友,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唯有由戀人沈澱而成的新家人,才能在日常中相互靠倚、慰藉。舊人離去,新人位置懸空;這麼卑微,這麼難。我的愛,我的安慰,無論是給予還是收取的,到最後,都只能是陌路人。我的分析,直是自我的喻言。只希望扣織這種陌生人相互扶持安慰的、這些幽微的細絲,不要斷。這是我微小的願望。
可以嗎?
某天黃昏,我從辦公室怱怱出發到文化中心看演出,上了巴士才赫然發現自己把錢包、零錢包、鎖匙,還有八達通、信用卡和証件等,都留在公司裡。巴士已經關門開動,我只有跟司機說抱歉,心裡在想,要怎麼辦。要先去看演出?還是回公司取回物品?
刹那所有悲傷襲來。
今次有幸公司電腦卡隨身,若連電腦卡也遺下了,若將來工作的地方不是用智能卡、而是由把匙人來鎖門,我豈不是要流落街頭一整晚了?
換別的人或許打個電話給老公就萬事大吉,我呢?要打電話勞動年邁的母親嗎?她終將先我而逝,我要去勞動誰呢?友人家有老少,你要人家晚上跑出來借你錢,為你找開鎖佬麼?
在想著要打電話給那個我最不應該致電的人哭喊撒嬌之時,在一個巴士站的行車時間裡,我忽然當機立斷,回頭取了物品再算。我在第二個站下了車,步行回到公司去。一切都那麼乖乖的躺在那裡。我拿好便走,門前遇上一位在那所九曲十三彎的大樓裡迷了路的陌生人,她問我要如何走出去。「正巧我也要走了,我帶你出去吧!」一起走出大樓門口。分別。再等車。下車。跑著到劇場門口。關門前的一刻,我趕及了。
回想起來,這件小事如同童話故事(fairy tales),充滿喻意。這樣轉折以後,我竟然還能準時入場,我認為,遺留錢包,是遭安排的,因要我作帶路人。我為陌生人引路,而我能得著的安慰,同樣來自陌路人。沒有收到車資的司機說,算了吧,下次再給就是。
我一直認為,親人,總會有離開的一天,朋友,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唯有由戀人沈澱而成的新家人,才能在日常中相互靠倚、慰藉。舊人離去,新人位置懸空;這麼卑微,這麼難。我的愛,我的安慰,無論是給予還是收取的,到最後,都只能是陌路人。我的分析,直是自我的喻言。只希望扣織這種陌生人相互扶持安慰的、這些幽微的細絲,不要斷。這是我微小的願望。
可以嗎?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給自己進言
1.
你要記著,你不是人。因此,凡為人之所能輕易經歷的得著的,你都不可能得著。這是正常的。我再說一次。是正常的。對。唯有這樣信念,你才能正常地活下去。你只能夠看著別人的正常,祝福他們,然後,沒有然後。
2.
對。同一個錯誤不能犯兩次。但是,真的錯了兩次也無所謂。重要的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縱然那錯已深植如自己的一部份,就咬緊牙關,把自己的那一部分割捨,向著正確的方向邁進吧!不要猶豫,不要再問那是否錯誤,不要再問這樣做是否必要。是錯,是必須付出代價,是必須改正。去吧!
你要記著,你不是人。因此,凡為人之所能輕易經歷的得著的,你都不可能得著。這是正常的。我再說一次。是正常的。對。唯有這樣信念,你才能正常地活下去。你只能夠看著別人的正常,祝福他們,然後,沒有然後。
2.
對。同一個錯誤不能犯兩次。但是,真的錯了兩次也無所謂。重要的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縱然那錯已深植如自己的一部份,就咬緊牙關,把自己的那一部分割捨,向著正確的方向邁進吧!不要猶豫,不要再問那是否錯誤,不要再問這樣做是否必要。是錯,是必須付出代價,是必須改正。去吧!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floral arrangement miniature


這盆花兒放在家裡點綴一下,還算不失禮吧…
日前逛超市,經過蔬菜部門(不會買它們的菜啦,所以是經過),看見理貨員把芥蘭的花兒削了下來丟棄在紙箱內,大概是開了花代表芥蘭"老",就削花來騙消費者吧!於是就拾起來,回家找個水樽蓋放點水,隨意擺弄一下就變成了這個floral arrangement miniature了。(笑)
大槪是中了阿莉阿蒂的毒。(再笑)
說起阿莉阿蒂,似乎大家只有一個評語,就是「那不是借東西的小矮人啦,是偷東西耶!」可是,如果「借東西的小矮人」是「偷東西的小矮人」,那麼我們一定是十惡不赦的「強搶東西的大巨人」。不是麼?其實,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還不是在借來借去中才能活著?植物要借泥土空氣水份陽光、蚊子要借我們的血、蝴蝶要借花蜜、草食動物要借植物的葉子、肉食動物要甚至要借其他動物的肉身。哪一種生物能不依賴任何東西生存?但,我們人類的「借」已經超過了限度,老奉似的強搶豪奪,多少森林多少動物多少美景盡死在人類的自私自利之下…
珍惜,並不因為窮,而是,我們所有的一切,其實並不是自己,是借來的。就算只是微小如一朵半開的菜花,人一無所有而來,擁有這麼豐盛這麼美好的一切,就是要珍惜的理由。
乘客請注意,要乘車,揮揮手
誰說塗鴉必然是破壞?這個塗鴉很有邏輯(一至七項後,加上第八項)、很仔細(真的沒有列在注意事項內,但又真的值得一說的事),在修補官方的文案。
看著看著,我在想像那塗鴉者是誰。是司機叔叔?他看不過眼人們在站頭似要乘車又似不要乘車的模樣兒?是熱心的乘客?是好玩的年輕人?是意見多多的老伯?
有趣!
看著看著,我在想像那塗鴉者是誰。是司機叔叔?他看不過眼人們在站頭似要乘車又似不要乘車的模樣兒?是熱心的乘客?是好玩的年輕人?是意見多多的老伯?
有趣!

訂閱:
文章 (Atom)